DC娱乐网

从“文物活化”到“情绪价值” 洛阳三彩硬核焕新 | 洛阳三彩入法之发展篇(3)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韶萌

核心提示

当三彩艺术品走出博物馆,变成年轻人手中的潮玩、桌上的美物、朋友圈的骄傲,从“文物活化”到“情绪价值”,三彩硬核焕新。10月1日起,一部专门为特定艺术形式“保驾护航”的地方性法规——《洛阳市洛阳三彩保护与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

三彩上分豫C成朋友圈“C位”

在文创店,憨态可掬的三彩小粉马一“马”难求;在小红书平台,年轻人晒出用三彩茶具布置的“国风茶席”获赞无数;与轮廓饱满圆润、胖嘟嘟的“唐小妞”合影成了游客的必打卡照片……曾经静默于博物馆玻璃展柜的唐三彩,正以一种鲜活、生动甚至有些“萌”的姿态,在互联网上掀起一场现象级的热潮。

这届年轻人,为何偏偏对三彩“上头”?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个圆滚滚的“唐小妞”身上。她不再是教科书里雍容华贵、遥不可及的唐代仕女,而是被赋予了现代审美的“微胖界顶流”:脸蛋肉乎,体态丰腴,笑容亲和。她仿佛是从盛唐穿越而来的“闺蜜”,用治愈系的微笑瞬间击穿了年轻人的情感防线。这背后,是文创设计理念的根本转变——从“请仰望”到“一起玩”。

同样出圈的,还有那匹“一马难求”的三彩小粉马。它摒弃了传统三彩马威严的仪态,通体采用梦幻的马卡龙粉,釉色流动间,既有唐风的瑰丽,又兼具现代的甜萌。它不再是一件需要知识门槛去欣赏的文物复制品,而是一个能装点书桌、治愈心情的潮流摆件,是能融入Z世代日常生活方式的“搭子”。

从“文物活化”到“情绪价值”,三彩硬核焕新。

这场三彩热潮,绝非偶然。它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网络情绪的一次精准的“双向奔赴”。

在社交媒体上,三彩文创的核心竞争力早已超越了其本体价值,进化成一种强大的“情绪供给”。年轻人购买三彩茶具,不仅仅是为了喝茶,更是为了布置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国风茶席”,并在分享中获得“你的生活我的梦”的审美认同。与“唐小妞”合影,也不仅是打卡,更是对“多元审美”“文化自信”的一种身体力行式表达。

三彩,在这里变成了一种社交方式,一种生活态度的标签。它成功地将盛唐气象——那种包容、开放与乐观的精神,转译为当代年轻人渴望的“松弛感”“治愈力”和“文化底气”。

“豫C”出圈一场传统与流量的共赢局

洛阳,这座有着千年底蕴的古都,其车牌代码“豫C”正被网友戏称为朋友圈的“C位”。三彩文创让三彩真正的“活起来”,不是简单复刻文物形态,而是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核,并用当代语言和审美进行再创造。要敢于让庄严的文物“卖萌”,让古老的技艺“跨界”,让历史的回声与当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当三彩艺术品走出博物馆,变成年轻人手中的潮玩、桌上的美物、朋友圈的骄傲,它便真正完成了从博物馆藏品到时代“弄潮儿”的华丽转身。这场由一匹小粉马、一个唐小妞引领的热潮,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并非曲高和寡,只要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正确方式,它就能踩着赛博鼓点,在流量时代狂飙,绽放出跨越千年的璀璨光芒。

以法为盾守护千年匠心

从盛唐驼铃的悠扬回响,到现代立法的庄重落笔,洛阳三彩跨越千年的传承之路,迎来了一座前所未有的里程碑。

《洛阳市洛阳三彩保护与发展条例》的颁布实施,不仅为这项千年技艺筑起了坚实的法治屏障,更以其前瞻性的视野,为三彩艺术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这部条例犹如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承载着盛唐气象的三彩艺术,在法治的护航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法律是文明的刻度,也是文化的守护者。这部条例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保护,更是激活;不仅是守护,更是赋能。它通过系统性的制度设计,让三彩艺术的传承从个体技艺的延续,升华为整个文化生态的系统性保护。从原料开采的规范到工艺创新的激励,从人才培养的机制到品牌建设的支持,从传统继承的坚守到现代转化的探索,条例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体系。这种系统性的保护理念,正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