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新郎周某某跳河,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 谁能想到,本该张灯结彩的婚礼当天,有人会选择用纵身一跃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告别?陕西这位新郎的悲剧,不是突然爆发的情绪失控,而是无数个深夜里算着账单、咬着牙硬扛的结果,最后被某一笔“必须给”的费用压断了最后一根弦。 老一辈总说“结婚是两家人帮衬着办喜事”,可现在不少地方的婚嫁习俗,早从“帮衬”变成了“考验”。五金要足金的,克数少了会被说不重视;上车费得凑个吉利数,少了会被亲戚议论小气;就连伴娘红包,都得按人头算够分量,不然会被说不懂规矩。这些名目翻着花样地涨,可年轻人的工资却没跟上节奏,明明是喜事儿,最后却变成了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经济负担。 有人会说“不愿意可以不结”,可这话太轻巧了。多少男生在谈婚论嫁时,面对女方提出的要求,一边是想娶的人,一边是凑不齐的钱,只能硬着头皮找父母要、向朋友借。他们怕的不是花钱,是花了钱还落不着好,更怕让父母为了自己的婚事,把养老钱都拿出来,甚至还要去跟别人低头借钱。那种愧疚和无力感,外人根本体会不到。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场悲剧里没有绝对的坏人,却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女方可能觉得“别人都这样要,我不要会没面子”,男方父母可能在劝孩子“再想想办法,婚总得结”,可没人停下来问问这个年轻人:你撑得住吗?没人关注他夜里睡不着觉算账单的焦虑,也没人在意他面对一堆欠条时的绝望,直到他用最极端的方式,说出了那句没说出口的“我扛不住了”。 婚姻的本质是两个人携手过日子,不是一场用金钱衡量的交易。那些所谓的“习俗”,原本是为了给婚礼添彩,现在却成了绑架年轻人的枷锁。如果一场婚礼要耗尽一个家庭的积蓄,甚至要逼得人放弃生命,那这样的“喜事”,还有什么意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