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雪峰公司离职的朋友,酒后才敢说真话:他账号被封,根本不是高校报复,而是自己把路走窄了 —— 靠贩卖教育焦虑赚得盆满钵满,用非黑即白的言论挑动文理科对立,赶上清朗行动被整治,不过是早晚会来的 “反噬”。 张雪峰的影响力有多 “吓人”?一句 “新闻专业无用”,直接让教室里选新闻的学生变少,连名校新闻专业招生都遇冷;转头捧计算机、电气,这些专业立马成了香饽饽,学生挤破头报,家长整夜在网上查资料,仿佛不报这些专业,孩子未来就没了指望。可他没说的是,专业热度会变,今天的 “香饽饽”,明天可能就成 “就业红海”—— 那些听他的话扎堆报热门专业的学生,几年后找工作时才发现,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竞争激烈到窒息。 他被封的导火索,是那张 “没把门的嘴”。直播里张口就来 “文科都是服务业”,把文科生说得像 “不值钱的劳动力”,理科生倒跟着沾了 “优越感”,评论区里文理科生吵得像打仗,矛盾直接被他挑到台面上。这种非黑即白的言论,本就不符合教育的多元性,更违反了平台规定 —— 教育从来不是 “非此即彼” 的选择题,把专业分成 “有用”“无用”,本身就是在制造焦虑。 更关键的是,他那套 “上万块的志愿填报服务”,说白了就是收割家长的焦虑。包装成 “能指引人生方向”,实则是团队熬夜赶方案、闻着打印机碳粉味硬凑出来的 “模板”。他们心里门儿清:只要把就业率数据摆出来,把 “不报热门专业就没出路” 的恐慌感拉满,家长就会像赌博一样掏钱 —— 毕竟,谁也不敢拿孩子的未来赌。可家长花了钱图安心,孩子的压力却越来越大,仿佛志愿填错一步,人生就彻底完了。 赶上清朗行动,平台开始严管,张雪峰这种 “靠争议博流量、靠焦虑赚快钱” 的模式,自然首当其冲。他给的建议,看着头头是道,实则没什么根基,就像沙子堆的城堡,风一吹就倒 —— 既没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也没预判行业的变化,只盯着眼前的 “热门”,本质上就是不负责任的 “流量生意”。 朋友离职后在小酒馆吐槽:“这种靠贩卖焦虑的事,早该黄了,根本长久不了。” 平台封他的号,不只是执行规则,更像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教育不是生意,志愿填报也不是赌博,靠流量煽动情绪、靠恐慌收割钱财,终究走不长远。那些为了填志愿彻夜难眠、花上万块买服务的家长,也该醒醒了:孩子的未来,从来不是靠 “报对一个专业” 就能定局的,与其被焦虑裹挟,不如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看看行业的真实需求 —— 实实在在的规划,远比虚无的 “流量建议” 靠谱得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