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深度 | 情绪护肤,国际原料巨头们的“新能源”?

对于众多国际美妆原料企业而言,2025年显得颇为煎熬。

一方面,在整个化工行业深受全球经济动荡的拖累下,国际原料企业的成绩单也变得喜忧参半,而且货币汇率的不利因素已经成为增长的“头号敌人”。

另一方面,尽管从账面看,众多国际原料企业在美护领域相关业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在中国市场也面临新的竞争压力。

如此背景下,国际美妆原料企业重点关注的方向有哪些?趋势背后又有怎样的科研引擎在驱动创新,引领企业穿越周期?

在今年PCHi领袖峰会上,《FBeauty未来迹》访谈德之馨、科莱恩LMC等国际原料企业相关高层,获得了不同视角的洞察。

外部压力加剧,美妆原料创新依然活力十足

从2025年上半年财报看,各家国际原料企业的整体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震荡”,也因此对地缘政治、主要市场GDP增长情况展开了更多详细分析。

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多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不太乐观的市场预期,都让国际原料企业的总成绩单面临前所未有的阻力。与此同时,2025上半年货币汇率的变化也让跨国公司感受到极大压力,例如欧元兑美元2025年上半年累计涨幅达到13.86%,这导致许多企业整体销售额和美妆原料相关板块的销售额按当地货币汇率呈现增长,但按本国汇率结算时,最终却是下滑的。

不过,在美妆、个护原料板块,大多数国际企业均表现出积极的一面。

2025上半年,科莱恩护理化学品(包含个人&家庭护理、集团解决方案、工业应用、基础化学、油脂、矿物解决方案)业务板块营收达到10.96亿瑞士法郎,按瑞士法郎计算,同比下降4%,但单看美妆原料业务LMC(LucasMeyerCosmetics)却有着可观的增长。财报显示,由于在独立/本土品牌方面定位精准以及中国项目增多,科莱恩LMC在充满挑战的市场中仍保持增长态势;盈利情况良好。

禾大财报显示,消费者护理产品的销售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表现最为强劲,这得益于强大的分销与零售业务表现以及美容护理产品在销量方面的显著增长,除了美妆活性原料之外,头发护理表活、香精香料和家庭护理类原料均获得业绩增长。

赢创也在财报中表示:“在护理业务领域,我们针对活性化妆品成分的系统解决方案应继续保持强劲、高于平均水平且盈利的增长态势。”

虽然部分品类的原料市场出现阵痛,但并不影响国际美妆原料企业看好美妆原料。

帝斯曼-芬美意财报显示,美容护理部门在防晒产品方面遭遇困境,原因是终端用户需求疲软以及客户去库存。德之馨集团财报显示,化妆品成分部门的销售额有所下降,原因是其防晒过滤剂产品的上年同期销售额基数较高。但得益于包含微防护产品、活性成分、植物提取物和防晒过滤剂在内的差异化产品组合,该业务部门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

神经学美容原料爆火,国际原料企业布局中国新赛道

中国无疑是国际原料企业最看好的市场,尽管竞争日益激烈,但整体发展正朝着有利于这些企业的方向推进。

帝斯曼-芬美意市场相关人士对《FBeauty未来迹》表示,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对“新”“奇”“特”的成分不再盲目追捧,而是变得更加理性。相比“成分热度”,他们更关注成分是否真正有效,是否具备明确的科学机制和临床验证。这一转变,正推动整个行业进入真正的“科学护肤”时代。

帝斯曼-芬美意认为,对原料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开发一款活性成分,不能仅停留在功效描述上,而要提供完整的科学链路——包括明确的皮肤生物学靶点、机制研究、功效验证,甚至适配特定人群和肤质的临床数据。

一个更加科学化的原料市场,拉高了入局者的门槛,但也在另一维度上为国际原料企业筛去了依靠低质量竞争的对手。“可以明显感觉到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客户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但还希望在价格上更合适一些。”

但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妆原料需求。例如近年在中国市场十分流行的重组胶原蛋白,在海外市场并没有看到同类技术市场的热度上升。

德之馨化妆品原料部中国区总监劳树权在《FBeauty未来迹》的采访中表示:“以前我们研究出一个分子结构,然后就可以往市场上去推;现在会先研究出结构,把它放在那里,然后我们根据一些市场因素来选择成分推广。”

“早期流行的研究方式是以科学驱动,但现在是消费者和市场驱动。”劳树权说。

据了解,针对更个性化、更卷但更科学化的中国美妆原料市场,各大国际美妆原料企业今年均在中国市场投入了更多前沿的技术成果:

今年上半年,帝斯曼-芬美意以“优雅御龄”为主题,聚焦健康美丽的消费趋势,推出了ETERWELL™HAIR等多项关键原料技术,覆盖护肤、防晒、护发等多个领域,回应消费者对“健康即美”的新期待。

亚什兰可可光护因子blumilight™,路博润的Argireline®Amplified肽等均是这些国际原料企业在肽类抗老成分的技术输出。

值得注意的是,禾大、科莱恩、赢创等企业均已开始布局“神经学美容”成分赛道。

禾大神经美容科学成分CALMOSENSINE™,宣称可有效抑制肌肉收缩,减少表情纹,同时刺激前内啡肽分子-甲硫氨酸脑啡肽的合成,从而缓解压力,使人产生欣快感。通过双相调控神经脱敏,进而调节CGRP的产生、减少感觉神经敏化,令肌肤更加舒缓放松。

而赢创则通过symbio®mulsAquasoftMB水感护肤技术、Symbio®PireG3E1MB等更为前沿的乳化体系,实现产品肤感和使用体验上的全维度升级,从肤感着手为消费者提供更愉悦的产品体验。

事实上,神经学美容目前已经在成品市场端呈现上升趋势,多家美妆企业开始推出情绪护肤相关产品,美妆行业的竞争已经开始从功效论证迈向感官升级。

英敏特数据显示,2019年—2023年,全球推出具有情感益处的产品数量增加47.9%。因为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连它们通过神经递质、激素等信号分子进行互动,从而形成“脑-皮肤轴”,使情绪波动可直接影响皮肤状态。

而神经美容类产品还会从体验进一步延展到功能,相关护肤产品主要通过感官刺激来提升情绪如产品的形式和质地、香味、肤感、颜色或温度神经科学研究最新成果使神经化妆品拥有切实功效,不仅能提振情绪,还能解决压力引发的皮肤问题。

例如今年科莱恩LMC推出的GlowCytocin™爱的风信子成分,可以减少CGRP释放舒缓镇静肌肤,并激活“爱情分子”——催产素受体。据科莱恩LMC科学家介绍,激活催产素受体,类似模仿恋爱状态,可以增加皮肤的透亮感和光泽度,提高皮肤对温柔触摸的敏感度,减少皮肤刺激、减少皱纹,改善皮肤弹性。

不追热度,用创新体系应对周期变局

表面看,更多神经学美容相关的前沿新技术的推出,让国际原料企业依旧保持相对领先位置。但在竞争内卷化的中国市场,国际原料企业需要开始积极面对一些与“周期”“效率”相关的问题。

“因为响应时间和周期问题,很少有国际公司能够抓住风口。”劳树权表示,“德之馨现在很多热门产品在市场推广至少5到8年,甚至是10年,才能达到当前的市场热度。”

科莱恩LMC科学家也向《FBeauty未来迹》表示:“我们其实十年前就已经开发神经学美容相关的这些产品,最终才能拿出一款成熟的原料产品,还需要把它背后整个功效体系摸清楚,这并不容易。”

可见,许多成功原料项目,都需要长周期的投入去培育,而当下很多新的成分生命周期很短,数年的热潮之后,就会销声匿迹。

“市场热度和节奏与真实的研发节奏是不同频的,品牌在创新上可能更灵活,但是在原料端的创新更应该扎根在科技,回归成分和功效本身的科学性。”劳树权表示,德之馨开发一款活性成分时,会先去做基因组的筛查,定向观察成分对于哪些基因的表达有显著提升。“一款成分有许多文献研究支撑相关作用机制,且德之馨可以解决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能交付消费者好的体验感觉。”

与此同时,成分本身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原料企业需要尊重其市场发展的规律。

劳树权认为,“一款经典的成分需要时间沉淀,一定出于真实的科学,其能够经历更长周期的市场考验,需要有很长的推广周期,然后被大家广泛接受。并且需要有比较庞大的用户基础,才能成为经典成分。”

正因如此,许多小型原料企业很难有这样的耐心和成分,它们更倾向于“短平快”的打法,但大型原料企业则会选择耐住寂寞,但也会更倾向于通过技术储备和先发优势,实现“体系化”创新。

比如,德之馨有一个17000多种成分的分子库。事实上,德之馨设计了很多单分子,将这种单结构小分子存入分子库,然后会去做相关的基础研究,再去看市场趋势,把相关研究和市场需求去碰撞,实现成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市场需求的闭环。

“并不是我们看到市场里有什么样的机会点,再去研究相关的成分。”劳树权强调。

与德之馨类似,科莱恩LMC拥有700多个肽类原料的分子库,而帝斯曼-芬美意也建立了多个专业科研平台,如聚焦表皮层屏障健康的CORNEOCARE™平台,及专注衰老细胞的SENOLYTICS平台,围绕基础机制和实际应用持续创新,开发出更精准、更有实证支撑的活性成分。

与此同时,在拥有大量活性成分分子库之外,做深基础研究也是国际原料企业应对市场需求的关键抓手。

“一个成分(分子)只能够解决到一个很具体的靶点,那么它应用的可能性就会窄,因为这个靶点已经是非常精准了,反之,如果它的基础研究在更深的位置,可以支撑更广阔、更灵活的市场的应用,基础的研究可以让它‘长”到不同的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原料企业也在加速中国本土化的创新,以此贴近中国市场需求。

例如,科莱恩在中国本土化产能约占有50%左右,原材料本土化供应80%左右。LMC会开发出江苏太子参产物相关的活性成分,其原料就取材于中国本土。“LMC正在寻找一个合作方式,开发适合中国人群、中国消费者的这些解决方案。”其科学家对《FBeauty未来迹》表示。

与此同时,国际原料企业也在针对中国市场搭建更完善的科学传播服务体系,进一步挖深长期价值。

“我们每次开发一款原料,都会做一个很完整的体系。除了做好前期的这些技术研究之外,我们会把这些技术研究发布在国际期刊上为企业背书。”科莱恩LMC科学家表示。

劳树权也向《FBeauty未来迹》透露:“德之馨服务体系也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基础研究、最前沿的技术研究的背书,另外一方面德之馨也会去帮客户做市场解释,做科研传播。同时还会为客户做好知识产权的相关壁垒。”

可见,无论市场环境如何演变,国际原料巨头始终依托科研体系化与平台化优势,直面成分市场日益专业化和碎片化的挑战。这种植根科学本质的研发基因,不仅驱动企业以战略定力布局长周期创新,铸就穿越产业周期的核心韧性,更为行业树立实证导向的理性标杆,最终驱动全产业链从追逐热点转向价值创造。

本文为FBeauty未来迹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通过技术抓取用于AI训练。

作者/陈龙

编辑/刘颖

排版/桂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