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有关情况。作为安徽省人口大市,阜阳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构建起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实惠的医疗服务。
顶层设计破局:“三医联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其改革成效直接关系群众就医获得感。阜阳市市长胡明文介绍,全市通过“专班推进+协同发力”双轮驱动,破解医改深水区难题,全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阜阳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工作专班,在落实一位副市长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的基础上,明确市委专职副书记联系卫生健康和医改工作,组织市直11个部门组成5个工作组,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合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地增效。
在“三医”协同改革中,阜阳精准发力减轻群众负担。在医药领域,全市严格执行国家及省级药品耗材集采政策,累计落地中选药品1189个品种、医用耗材49大类,大幅降低群众用药负担。在医疗领域,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025年调整65项检查检验类和113项技术劳务类项目价格,优化医院收入结构,体现医务人员技术价值。在医保领域,推行按病种分值、按床日付费等多元复合支付方式,促进医疗机构规范行为、主动控制成本。
“十四五”以来阜阳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达15.2%,较2020年提升6.3个百分点。同时,深化编制周转池制度改革,核增编制9442个,7941人纳入编制保障,吸引大批高层次人才扎根阜阳。薪酬改革中试点院长、总会计师年薪制,进一步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
服务体系升级:95%患者首选市域就诊
阜阳市户籍人口1073万,群众就医需求大。胡明文介绍,围绕“健全体系、提升能力、优化服务”,阜阳推动医疗资源合理布局,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针对千万人口的就医需求,阜阳共组建19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5个城市医疗集团。市级层面,聚焦疑难复杂疾病救治,建强市人民医院、安医大五附院2家综合医院,建好专科医院和中医院。县级层面,聚焦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强化城市医院对口帮扶,5家县医院全部达到国家推荐标准。镇村层面,聚焦日常疾病诊疗,实施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开展特色专科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
据介绍,阜阳95%的患者首选在市域内就诊,更多的人选择在“家门口”看病的原因得益于全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目前,阜阳高质量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区域感染病医疗中心、中医医疗中心、区域中医康复中心,市人民医院骨科获批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太和县中医院心血管科等5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此外,阜阳近5年引进硕士博士近千人,培育“江淮名医”“省名中医”等省级人才44人、高级职称6711人,人才引育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不断注入活力。
阜阳还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模式,通过一站式服务中心,实施“自助扫码、床旁结算”等便民服务,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均超94%。自2019年起推行的“线上点单、线下服务”院外延续护理,累计上门服务1.3万人次,有效解决患者奔波之苦。
医疗资源下沉:让基层看病省时省钱省心
“就近看上病”是群众一直以来的期盼,胡明文介绍,为了让“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阜阳大力推动医疗资源、服务下沉,让群众就医路程更短、看病花钱更少、健康意识更强。
2025年以来,阜阳向基层派驻医务人员、管理人员近500名,覆盖了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建立互联互通的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由牵头医院出具诊断报告,实现区域内检查诊断同质化,今年已为基层提供远程影像、心电诊断等近60万次。
医保政策的精准引导,让基层成为诊疗“主战场”。阜阳进一步拉大医保报销比例差距,将基层普通住院报销比例提升至90%,对适宜基层收治的病种实行同城同病同价,引导医疗资源和患者合理流动。2024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同比增长6.2%,全市62%的患者选择在基层首诊,群众就医负担逐步减轻。
为了将健康管理关口前移,阜阳深入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较2021年提升8.56个百分点。在界首市,7500余名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患者配置了智能监测设备,提供健康播报、测量提醒、危急随访等服务累计近70万次。在阜南县,建立县乡村三级肿瘤患者协同管理机制,帮助620名患者就近就便及时治疗。从“治病”到“防病”的转变,让健康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从三医联动的机制创新,到分级诊疗的体系构建,再到基层医疗的提质增效,阜阳书写了深化医改的“民生答卷”。未来,这座千万人口大市将继续探索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新路径,为全民健康筑牢根基。
大皖新闻记者叶晓见习记者张旭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