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230余户新炕房“不夜天”!国网供电擦亮漯河临颍县“辣椒之都”名片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刘广超通讯员魏建北俎兆杰

寒露已过,中原大地秋意渐浓。然而在“中国辣椒第一镇”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王岗镇,连绵的阴雨却让今年的丰收季显得格外不同。10月10日,国网漯河市临颍县供电公司焦裕禄共产党员服务队冒雨走进谢庄村昶茂种植专业合作社,对电炕房的用电设施展开特巡。

“今年这天气实在‘不寻常’。”合作社负责人王进才望着窗外的雨幕感慨道,“夏天持续干旱,多亏电力保障到位,浇灌及时,辣椒长势才没受影响。可到了采收季,偏偏遇上这连绵阴雨,真让人发愁!”话锋一转,他的语气又坚定起来:“好在咱们有电炕房,能及时把老乡们收回的辣椒烘干,不至于烂在手里。”

这位与辣椒打了十多年交道的“老把式”,5年前租赁10座大型烤房扩大规模,2023年正式注册成立昶茂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建成5座设备先进的大型电炕房。从8月初开始,合作社便从周边县市拉回早熟草莓椒进行烘干,后期主要服务本地椒农。每炕辣椒需连续烘烤三四天,出产干椒约3000斤,以其无硫、品相好、省时省力的特点深受椒农认可。

“在这节骨眼上,电炕房既帮老乡解了燃眉之急,也为我们带来稳定收益。”王进才表示,“电力保障,功不可没。”

在谢庄村,退役军人刘怀德是当地有名的辣椒种植能手,他流转20多亩耕地种植小辣椒,每年收入超过十万元。“今年夏天干旱,我前后浇了二十多遍水,全凭电力‘给力’。”刘怀德说,“谁想到采收时又碰上连阴雨?只能趁雨歇抢收,就地拣选、送进电炕房。成本虽然高了,但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作为豫南地区最大的小辣椒购销集散地,王岗镇带动周边乡镇形成约44万亩的辣椒种植规模,涵盖三樱椒、子弹头等十余个品种,年产量达13.7万吨。在这里,辣椒产业已形成完整链条:13家精深加工企业、300多家初加工企业集聚于此,辣椒酱、辣椒段走上百姓餐桌,提取的辣椒红素远销欧美。从冷库物流到数字辣椒全产业链模式,“中国数字辣椒之都”的名片愈发闪亮。

然而,辣椒产业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电力支撑。从育苗、移栽到采收、加工,电始终是关键要素。今年入秋以来的持续阴雨,正值辣椒采收关键期,湿度高易致霉变,烘干设备必须24小时连续运转。数万吨辣椒的品质保障,完全依赖于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面对严峻形势,国网临颍县供电公司提前部署,运检、营销等多部门协同联动,网格经理对各加工点开展一对一管家式服务,纪检部门跟踪问效。工作人员放弃“双节”休假,开辟用电报装绿色通道,加班加点完成230余户辣椒炕房的新增用电业务。

各基层供电所将10千伏线路纳入重点监测,综合运用红外测温、超声波检测、人工+无人机协同巡检等手段,全面排查设备隐患,确保烘干仓、筛选机等关键设备稳定运行。在这场与天气赛跑的“三秋”攻坚中,“雨情就是命令”已成为所有电力人的行动自觉。

当一堆堆红辣椒与一身身蓝工装在电炕房前相遇,机器的轰鸣声已成为阴雨中最动人的抗灾保收协奏曲。电力可靠护航,让这片黑土地上的“红火”产业在风雨中依然保持着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