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主动撕毁中国订单,事后拒赔361亿违约金,如今又上门求助了!这个国家很有意思,20年前与中国的合作中,二话不说就掀桌子,连300多亿赔偿都不给。没想到今天又敲中国企业的门,希望能帮它度过难关。问题是,我们会帮吗? 现在的乌克兰,可真不是个太平地方,俄乌冲突打了三年,炮声没停过,贸易路线被卡住,工业骨架被炸得七零八落。 过去那些能吹牛的制造厂,不是停工,就是缺电缺人,马达西奇就是惨例之一,这家曾被全球航空发动机圈子高度认可的老牌厂,如今几乎靠“记忆”维持运转。 这厂在扎波罗热,过去是乌克兰工业的心脏,现在却成了高危地带,设备碎了,技术大拿大多跑了,只剩几条生产线吊着气。 西方承诺的钱,大多投到军火堆里,没多少用来修厂,没了稳定工业,光靠武器,国家经济和战略就会瘫,这也是他们再次盯上中国的原因。 可说到马达西奇,中乌之间有段不算美好的旧账,当年它技术实力不俗,尤其在涡扇、涡轴发动机方面排得上前列。 但苏联解体后,经济下滑,订单少了,资金断裂,甚至面临停产。就在这时,中国的天骄航空来了。 2015年前后,中方收下了马达西奇过半股份,还给了2.5亿美元低息贷款,帮它换设备、搞研发,还替工人发工资,订单也源源不断送过去,厂区又热闹起来。 原本这是一拍即合的好故事:中国靠它的技术升级航空产业,它借中国的市场和资金翻身。 结果2017年开始,乌方态度翻脸,用所谓“国家安全”名义干涉收购案,冻结中方股权。 2018年法院判了对中方不利的结果,到2020年更是以反垄断为由直接否掉合作,还拉上总统签禁令,把中国企业和相关人制裁、资产冻结、贸易限缩。 合同里写得明明白白的361亿人民币违约赔偿,他们装作没看到,直接不理。 这一出让双方关系掉到冰点,也让中方在后来海外投资时格外谨慎。毕竟这不只是商业纠纷,政治因素搅进去,合作说黄就黄。 企业和国家之间,要是缺了法律保障和政治稳定,再好的技术与市场也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现在乌克兰重提合作,是因为缺工业支撑,尤其像马达西奇这种战略级企业,没新伙伴撑腰可能彻底没落。 对中方来说,重新合作并非不可能,但必须合同清清楚楚,资产保护有保障,而且政治风向变了也能继续执行。没有这些前提,只谈感情是没用的。 在国际合作里,信守承诺是铁律。曾经的毁约拒赔,不会因为时间过去就被淡忘,它会一直留在谈判桌上。 乌克兰这次若真想得到正面回应,就得拿出比第一次更多的诚意和保障,否则这门合作,很难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