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教授说了句大实话,台下掌声就没停过,他说,两千年,中国,从没跨过那片海去打他们。一次都没有。反倒是他们,隔三差五就想把战火烧到中国家门口。 中国历史上,航海活动始终服务于贸易与交流,而非征服。早在汉朝时期,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商船从广州出发,穿越南海抵达东南亚,运载铁器、漆器换取胡椒和沉香。朝廷仅设官员监督税款,从未派遣军队随船扩张领土。这种模式延续到唐朝,广州成为国际大港,市舶司管理外贸,外国商人络绎不绝,交换宝石和马匹,却不见一兵一卒跨洋征伐。宋朝造船技术领先,商船配备指南针,远航爪哇岛,卸下货物后与当地人成交,始终保持和平交易。这些事例显示,中国视海洋为连接纽带,推动经济繁荣,而非战场。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典型。1405年至1433年,七次航行涉及62艘宝船,总规模达2.7万人,途经越南、印度、也门,直至东非。船队携带丝绸、瓷器、茶叶,与沿途国王交换象牙、香料、珍珠,建立外交关系。遇到海盗,仅击退自卫,从不深入内陆攻城略地。这种壮举扩展了贸易网络,却未留下殖民痕迹。相比之下,西方航海家如哥伦布1492年抵达美洲,携刀枪火药抢夺黄金,奴役原住民;麦哲伦1519年环球航行,一路烧杀抢掠,建立殖民地。这些差异源于文化基因,中国强调和谐共处,西方则追求霸权扩张。 元朝虽以军事著称,其对日行动也属防御。1274年和1281年,两次东征源于倭寇骚扰沿海村庄,元军集结船队反击,却因台风失败,残部撤回本土。从未有长期占领计划。这与欧洲国家跨洋掠夺形成鲜明对比。两千年间,中国王朝更迭,航海技术从木船到帆船演进,却始终未将舰队用于进攻对岸。相反,欧洲列强从15世纪起,凭借火炮优势,频频将战火烧至亚洲门户。这种不对称,根植于全球权力转移,中国专注内陆治理,西方则通过海洋控制资源。 近代史上,这种模式愈发明显。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舰队从大西洋绕行,炮轰广州,逼迫清廷开埠割地。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抢掠国宝,迫使北京签订不平等条约。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效仿西方,从海上击沉北洋水师,占领台湾,索赔2亿两白银。1900年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口登陆,杀入北京,勒索庚子赔款4.5亿两白银。这些入侵间隔短促,总从海上发起,旨在攫取经济利益,破坏中国主权。 进入20世纪,这种趋势未止。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十四年抗战中,中国拖住日军主力,却未趁机侵占他国土地。一战时,中国派14万劳工赴欧支援协约国,二战中坚持正面战场,从未借机扩张。这些选择凸显中国克制本性。1950年朝鲜战争,美军以联合国军名义仁川登陆,推进至鸭绿江边,军舰封锁台湾海峡,直接威胁中国东北工业基地。中国志愿军出兵,乃被动防御,避免战火蔓延本土。 冷战时期,美国构建第一岛链,在日本、韩国、菲律宾部署基地,航母编队巡弋西太平洋,监视中国海岸。这种封锁策略延续至今。近年来,美国军舰频频进入南海,声称维护航行自由,实则施压周边国家,搅动地区紧张。2016年南海仲裁案,美双航母编队逼近,意图制造冲突。这些行动间隔不过数年,总将军事存在推至中国家门口,忽略中国和平发展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