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战争白打了!”停火协议生效数小时后,巴勒斯坦抵抗武装哈马斯迅速出兵,采取行动重新控制加沙地带。 停火协议生效不过数小时,加沙的街头就已换了景象。当地时间10月12日,以色列国防军刚启动第一阶段撤军,哈马斯便以雷霆之势铺开行动,武装人员迅速占领以军撤出的区域,行政体系同步重启,加沙的控制权眨眼间回到哈马斯手中。 这场以色列打了许久的战争,难道真成了无用功?哈马斯的行动快得让人咋舌,撤军命令刚下,他们就发出紧急动员令,征召7000名武装人员,加上杰哈德、人阵等派别整合而来的残余力量,据称总共集结起约5万兵力。 这些兵力如同影子般跟随着撤退的以军,对方前脚刚离开阵地,哈马斯战士后脚就接管防御工事,从加沙城到汗尤尼斯,每个关键社区都很快出现了他们的身影。这种无缝衔接的掌控力,哪像是经历过重创的模样? 指挥体系的搭建同样迅速,哈马斯紧急任命5个战区司令,分片负责加沙北部、中部和南部的防务,每条指令都通过刚修复的手机与网络信号传递到战士手中。更让人意外的是,行政系统也同步运转起来。 警察部队上街维持秩序,交通警察疏导返乡车流,民生部门对接等候入境的援助卡车,整个治理体系仿佛从未瘫痪过。要知道,加沙80%的地区已在战火中被摧毁,能在废墟上如此快速地重建秩序,可见哈马斯在当地的根基有多深厚。 清除“内患”成了哈马斯的首要任务之一。他们向被指控效忠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武装分子下了最后通牒:48小时内必须上缴武器,否则格杀勿论。加沙北部很快爆发激战,哈马斯武装与杜格穆什部族等亲以武装正面交火,街头不时传来枪声,一些被抓的“叛徒”当场遭到清算。 这种铁腕手段虽显残酷,却也暴露了哈马斯的深层考量——在以色列可能撕毁协议的风险下,必先稳住内部,才能凝聚力量应对后续挑战。哈马斯的底气,早就写在了行动里。停火协议达成前,他们仅凭20多名人质就撬动了1:100的换俘比例,迫使以色列同意释放约1900名巴勒斯坦囚犯。 如今刚接管加沙,又公开放话“缴械绝无可能且不容谈判”,这种强硬背后,是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即便基础设施被炸得稀烂,只要人心还在、组织还在,就不愁没有反击的资本。反观以色列,这场战争打得实在尴尬。 内塔尼亚胡当初喊着“彻底消灭哈马斯”的口号出兵,如今不仅没能达成目标,反而让哈马斯借停火赢得了喘息之机。以军撤出的区域,哈马斯无缝接管;说好的“加沙非军事化”,成了无从谈起的空话。 更讽刺的是,美国派来的200名监督停火士兵还没完全到位,哈马斯就已掌控全局,所谓的“监督”恐怕也只是走个过场。耗费了巨额军费,付出了人员伤亡,最后却回到战前的局面,这仗不是白打了是什么? 以色列国内早已怨声载道。反对党领袖拉皮德公开批评内塔尼亚胡“用士兵的鲜血换来了一场空”,称停火协议是“以色列的耻辱”。普通民众更是不解:打了这么久,加沙还是哈马斯的天下,那些牺牲的士兵到底换来了什么? 内塔尼亚胡试图用“保留再次打击权利”安抚人心,可哈马斯早已从美方那里拿到“战争结束”的保证,这种口头威胁还有多少分量?哈马斯的强势回归,本质上是“抵抗逻辑”的胜利。 他们太清楚,以色列的军事优势能摧毁建筑,却灭不了民众心中的怒火。停火生效后,已有超过50万加沙民众返回加沙城,他们看到的是哈马斯在废墟上重建秩序,而非以色列承诺的“安全与繁荣”。 这种对比之下,哈马斯的支持率只会更高。正如其官员所言,哈马斯、杰哈德不过是个称谓,真正的根基是巴勒斯坦人对压迫的反抗。国际社会的算盘也没能如意,特朗普的“和平计划”想让国际机构接管加沙,可哈马斯联合多个派别明确拒绝“外国监管”,坚称加沙的未来是巴勒斯坦内部事务。 那些等着“摘桃子”的外部势力,恐怕没料到哈马斯会如此迅速地巩固控制权,所谓的“战后治理”方案刚摆上桌面,就已失去了落地的基础。现在的加沙,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哈马斯在抓紧时间补充给养,以色列的坦克还在边境待命,第二阶段关于加沙归属的谈判更是充满变数。 可无论后续如何发展,有一点已经清晰:单纯的军事打击永远解决不了巴以问题。内塔尼亚胡以为靠武力能摧毁抵抗,却忘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铁律。这场停火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战争的荒诞与抵抗的坚韧。 以色列或许能在战场上占据一时优势,却永远赢不了人心;哈马斯或许能守住加沙,却也难掩重建的艰难。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只要巴勒斯坦人的生存困境没得到解决,只要压迫还在继续,就算一个哈马斯倒下,也一定会有下一个站起来接过抵抗的旗帜。 内塔尼亚胡的这场仗,不仅白打了,更打醒了那些迷信武力的人——真正的和平,从不是靠枪炮赢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