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澳大利亚突然宣布了! 10月12日,据澳大利亚《时代报》消息:澳大利亚宣布要和美国搞关键矿产协议,给稀土设最低价,投12亿澳元建战略储备。我看了直摇头,这不就是美国当年对付中国稀土的翻版吗? 中国靠几十年技术积累,把稀土产业链做到全球最完整最高效,现在美国又拉澳大利亚搞友岸外包,但澳大利亚的稀土项目成本比中国高一倍多,技术也落后,这哪是替代中国,分明是给自己找麻烦 说句实在的,美澳这波操作,看似是“战略布局”,实则是没看清稀土产业的本质——这从来不是“有矿就能赢”的游戏,而是技术、规模和全产业链能力的综合较量。 就拿成本来说,中国稀土冶炼分离的平均成本约每吨4000到7000美元,而澳大利亚最大的稀土矿企Lynas,其马来西亚工厂的冶炼成本常年维持在每吨1万到1.5万美元以上,这还没算上从澳大利亚运矿到马来西亚的物流开支。 12亿澳元的战略储备投入,听起来不少,可这笔钱是分五年投入的,重点用于技术研发和本土产能建设,按Lynas当前年产能1.5万吨、每吨成本差1万美元算,全年成本缺口约2.2亿澳元,这笔资金刚好能覆盖五年的产能补贴需求,只是想靠这点钱追上中国几十年的积累,还是杯水车薪。 技术上的差距更不是短期能补上的。中国花了近40年,把稀土分离提纯技术做到了全球顶尖,能把17种稀土元素精准拆分到99.9999%的纯度,这种6N级精度是新能源汽车电机、芯片制造的“生命线”,像镨钕这类关键元素的工业化纯度甚至能突破99.99995%。 反观澳大利亚,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本土稀土冶炼分离生产线,Lynas的核心分离技术还是上世纪从中国台湾地区引进的,不仅效率低,还解决不了废水处理的环保难题——2023年10月它的马来西亚工厂就因未完成放射性废料储存设施升级,被马来西亚政府要求停产整改,耽误了近三个月的产能;2025年5月虽因设备维护短暂停工,却并非网传的污染抗议导致的长期停产。 大家再想想“友岸外包”这个说法,美国想拉着盟友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可全球稀土产业链早被中国焊死在了“高效”的轨道上。 目前全球92%的轻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在中国,而在更关键的重稀土领域(像镝、铽这类新能源和军工急需的元素),中国产能占比更是高达98%,且是全球唯一具备规模化分离能力的国家,从开采到深加工的全流程周期只要45天。 而澳大利亚就算现在开建冶炼厂,光环评、建厂、调试设备就得花5年以上,等它能稳定供货,中国在稀土回收技术上持续突破的同时,美国莱斯大学团队2025年10月也研发出闪速焦耳加热技术,能从废磁体中提取纯度超90%的稀土,不过这种技术要到2026年才计划投产,短期内还无法撼动中国的产业链地位。 更讽刺的是,这还是美国自己玩剩下的套路。当年美国为了“卡脖子”,限制稀土技术出口,结果倒逼中国埋头搞研发,反而把产业链做全了; 现在美国反过来想复制这套,却忘了澳大利亚既没有中国的产业集群优势,也没有几十年积累的技术工人队伍,强行“替代”不过是让自己的企业买单——毕竟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这些需要稀土的行业,最终还是要面对成本上涨的压力,而中国企业靠着稳定的产能和合理的价格,只会在全球市场里站得更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