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北京时间10月13日发文写道:“别担心中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中国不希望陷入经济大萧条,我也不希望。美国想帮助中国,而不是伤害它!” 这话刚出现在社交平台,外界就直接给它贴了“TACO闹剧”的标签。毕竟“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这个缩写,本来就是华尔街分析师专门为他反复无常的政策造的注脚。 要说“TACO”的本质,其实就是特朗普常玩的“先极限施压再退缩”的套路,他自己把这叫“谈判策略”,可实际上每次都暴露了政策又短视又混乱。 拿对华经贸这事说吧,2018年他让人启动301调查,挑起了贸易战,加的高额关税最后让美国农民和零售商亏了1667亿美元,世贸组织也判定这事违反国际规则。 就在2024年9月10日的总统辩论上,他还喊着要对中国产品收“更高的关税”,甚至放话要提高所有国家的关税门槛,当时外交部就明确说了,反对美国拿中国当大选的话题。 才过了一个月,他就变了个样,喊着要“帮助中国”,这么大的转变,与其说是好心,不如说是竞选期间的临时办法。 更讽刺的是,美国嘴里说的“帮助”,从来都是以“伤害”为基础的。2024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又拿起301这个大棒,针对中国的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发起调查,理由还是编出来的“产能过剩”“市场扭曲”。 要知道,美国造船业不行了,是因为自己经济“脱实向虚”的结构调整,现在却把矛头指向中国的产业升级。就在特朗普发文的前几天,美国还在拉着盟友给中国新能源产业设贸易壁垒,这种一边打压一边喊“帮助”的做法,真的能让人看明白他说的话有多荒唐。 中方之所以不慌,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有韧性,从来不需要外人“施舍帮助”。2025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4%,这个增速不仅比去年全年高,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也排前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这些核心指标都在回升。 到了9月,仓储指数回升到49.6%,新订单指数又回到了扩张的范围里,有色金属、医药这些品类需求很旺,企业对未来的乐观程度也一直在上升。 前8个月,软件业务收入超过了9.6万亿元,同比增长12.6%,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达到5.4%,创新的动力一直在变强。 对外经贸的表现更能看出底气。2025年前9个月,全国新开通了169条国际航空货运航线,每周新增的往返航班超过352个,跨境电商、高端制造的货物成了出口的主力,亚洲和欧洲航线的占比超过85%。 上半年经常账户顺差有2941亿美元,货物贸易顺差4567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3%,跨境旅行、计算机信息服务这些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在提升。 中小企业出口指数已经连续17个月在扩张区间里,31个制造业大类中,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都实现了利润增长。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就是中国经济能顶住外部冲击的底气,也让特朗普说的“帮助”显得特别多余。 特朗普可能忘了,他说的“不希望中国陷入经济大萧条”,本身就是个假命题。中国经济早就不是靠外部救济的模式了,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经超过80%,“三新”经济占GDP的比重接近18%,像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这些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领域,还在加速发展。 就算面对美国之前的关税打压,中国也通过扩大内需、深耕“一带一路”市场这些办法实现了稳定增长,一季度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同比增长7.2%,多元化的市场格局越来越稳固。 西门子董事会主席博乐仁的评价可能更客观,他说中国已经用高技术、高效能给出了高质量增长的答案。 这场TACO闹剧的可笑地方,还在于特朗普想用“善意”掩盖自己的麻烦。美国推动制造业回流的政策没什么效果,造船业的产能还不到全球的1%,国内的通胀压力和债务问题也一直在恶化。 这时候抛出“帮助中国”的说法,无非是想在大选前打造一个对华“温和”的形象,同时转移国内的矛盾。但历史早就证明了,从贸易战到技术封锁,美国每次打压最后都会伤到自己,而中国总能在挑战里实现突破。 说到底,特朗普的表态就像一场廉价的政治表演,前一秒还威胁要加税,后一秒就许诺要帮助,这种反复无常正好印证了“TACO”的核心意思。 而中国经济能稳步前进,从来不是靠谁的“恩赐”,而是14亿多人口的市场活力、持续的创新投入和坚定的开放决心一起造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