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47亿资产说冻就冻!中国企业出海,连自家“内鬼”都防不住了? 这不是电影里的

147亿资产说冻就冻!中国企业出海,连自家“内鬼”都防不住了? 这不是电影里的商战戏,是闻泰科技2024年10月真实撞的“鬼” 2016年,浙江商人张学政砸268亿,把飞利浦半导体事业部收了——也就是后来的安世半导体。这步棋走对了,安世成全球第三大分立器件供应商,做的芯片装在手机、电动车、充电器里,2023年营收147亿,占闻泰总营收的45%。可2024年10月,三个跟着安世八年的外籍高管,突然反水:管法务的、管财务的、管运营的,一起向荷兰鹿特丹法院申请冻结公司资产,理由是“张学政的决策让公司有风险”。荷兰政府立刻跟上,以“国家安全”为由,把安世全球30个分部的资金、技术、客户数据全锁死了。安世直接停摆,闻泰股价三天跌了15%,张学政急得飞到荷兰谈判,可法院说“先把控制权交出来再说” 很多人没注意到细节:这三个高管都是原飞利浦团队的“老人”,收购时张学政特意留用,说“用当地人管当地市场更稳”。他们手里攥着财务章、法律文件,甚至客户的独家合同。荷兰法律里有个“公司利益优先”条款——只要高管能拿出“管理层损害公司”的证据,就能申请资产冻结。欧盟更早就盯着安世:2022年阿斯麦对华光刻机限制,2023年欧盟出台《芯片法案》,安世做的汽车芯片刚好撞在“国家安全”的枪口上。闻泰本来想靠安世打通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没想到先被自己人拆了地基 为什么中国出海企业总栽在“内鬼+外压”的坑里? ① 收购时“留用原团队”的习惯——你想扩张,他想保自己的位置;你想转移技术,他想守着老本,矛盾越积越炸; ② 海外法律“认权限不认人”——荷兰法院不管你是不是创始人,只要高管有财务或法律权限,就能冻结资产; ③ 当地政府“借题发挥”——内部矛盾一出来,立刻用“国家安全”兜底,既整了中国企业,又显得“合法” 这事儿跟咱们普通人真不远。你骑的电动车、用的手机充电器,里面的MOSFET芯片可能就是安世做的。安世一停摆,供应商要追货款,工厂工人要担心失业,连咱们买配件都可能涨价。更寒心的是,张学政从浙江农村出来,早年卖手机起家,熬了十几年才把安世做成全球巨头——就像你辛苦攒的钱,被家里人偷偷转走了,比被外人抢了更难受。中国企业出海攒点家底不容易,可“内鬼”的刀,比“外压”的拳更狠 有网友说“荷兰在我国的企业也不少,联合利华年营收200亿,中华牙膏就是它的”。这话虽然带点气,但也说出了大家的委屈——我们欢迎外企来赚钱,可他们为啥容不下我们的企业? 在我看来,出海企业得先“扎紧篱笆”:核心岗位不能全放外人,财务和法律权限一定要攥在自己人手里;再就是得“懂规矩”,提前请当地律师把“控制权”写死,别等出事了才找补;最关键的是,国家得给企业“撑腰”,比如双边投资协定得更管用,真出事儿了能有人帮着说理。毕竟,企业出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得有人护着 你们说,以后中国企业出海,该先防内鬼还是外鬼?评论区聊聊你的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