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生命最后阶段,面对镜头再次掷地有声:“抗美援朝那一战,美国集结了‘联合国军’,依旧没能阻挡中国志愿军的势如破竹。中国是最大的赢家——但美国,却不是最大的输家!” 基辛格晚年抛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的观点:朝鲜战争里,中国才是最大的赢家,而美国,反而不是输得最惨的那个。 这听起来有点反直觉,但奥妙就在于,真正的博弈从来不只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它更关乎全局的布局,以及在巨大压力下,一个国家能迸发出怎样的创新和韧性。 想想1950年,双方的实力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美军投入了三十万精锐,数千架战机和上千辆坦克。而志愿军呢?初期连冬衣都凑不齐,更别提重武器了,战士们得背着自己的口粮上阵。 然而,原本逼近鸭绿江的战局,被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强硬态势,硬生生地扭转,一路将战线推回到了三八线附近。怎么做到的? 靠的是战术上的脑洞大开。美军白昼火力强盛,占据上风。志愿军则巧妙避其锋芒,专选夜间出击。凭借这一战术,成功消解美军优势,令其强大火力难以施展。 在上甘岭那场惨烈战役中,美军如狂躁凶兽般,向我方阵地倾泻约190万发炮弹。密集炮火之下,原本的山头硬生生被削低两米,足见战斗之残酷。 可志愿军的坑道体系,却成了他们永远啃不动的骨头。这些地下工事能储藏、能救治、能通讯,还能随时钻出来反击,简直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当然,中国赢得的远不止一场战役。更深远的影响是,全世界都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新生的国家。战后,中国以五大国的身份堂堂正正地坐上了日内瓦会议的谈判桌,这种国际地位的飞跃,是多少战场胜利都换不来的。 那为什么说美国不算输得最惨?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将视野拓展至全球范畴。以全球为棋盘来布局,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把握更多机遇,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朝鲜半岛损失了三万多条生命和几百亿美元不假,可他们借着战争的由头,解除了对西德工业的限制。 战时需求一下就盘活了德国的钢铁和机床产业,让西德迅速崛起为欧洲的经济龙头,也成了美国在欧洲对抗苏联的最前线。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把西欧牢牢地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盟主地位反而更稳固了。 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真正遭遇惨败之境的,实则为苏联。它曾辉煌一时,却在时代浪潮里折戟沉沙,其落幕之悲,令人喟叹。 斯大林心怀盘算,欲借中国之手消耗美国实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中国在国际局势的复杂博弈里,进一步加深对苏联这位“老大哥”的倚赖。结果呢?中国是越打越强,在社会主义阵营里有了自己独立的话语权。 这直接为六十年代的中苏决裂埋下了种子,让苏联陷入了同时与中美两线对峙的战略噩梦。而且,苏联并非看客,他们秘密派了七万空军,驾驶着米格-15在空中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 虽然击落了上千架敌机,但因为限制飞行员不能被俘、战机不能越过三九线等诸多顾忌,始终没能夺取制空权。 中国的胜利,反倒让西方世界对苏联的恐惧感降低,对中国的敬畏感却增加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被无形中削弱了。 基辛格曾有精妙评价,称中国的战略思维仿若弈棋,不以一子一地之得失为意,更看重全局之“势”,着眼长远,谋篇布局,尽显大国智慧。 直至今日,此逻辑依旧行之有效,于时间洪流中未被磨灭,仍以其合理性在当下发挥着作用,展现出跨越时光的恒常价值。 就像今天,美国在高端芯片上搞封锁,反而逼出了华为昇腾芯片用集群技术实现算力突破的奇招。 美国越是封锁高端,中国就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杀出一条血路,出口额大增,连欧美客户都回头抢购。这种应对策略,和当年美军炸补给线,志愿军就挖地道,简直如出一辙。 说到底,真正的国家博弈,看的不是一时的肌肉强弱,而是那种在绝境中求变、化危机为转机的智慧。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回声,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 信息来源:基辛格生前曾说:抗美援朝中国是最大赢家,但美国也不是输家——2025-09-27 21:18:50——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