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解放军战士黄干宗遇袭,被两个越南女兵活捉,本以为会慷慨赴死,没想到越南女兵不仅没杀他,还要他当丈夫,一当就是13年! 中越关系在70年代末期变得紧张起来。越南加强与苏联的联系,无视中国长期的援助。1978年8月到1979年2月,越南军队多次入侵中国边境,造成数百中国军民伤亡。中国忍让多次后,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开始。许多年轻人响应号召,黄干宗就是其中一员。他来自广西边境普通农家,当时24岁左右,加入民兵队伍支持前线。作为后勤人员,他主要负责运输物资,从后方将粮草弹药送到作战阵地。运输任务多在夜间进行,以避开敌方侦察。黄干宗与小队成员扛着包裹,穿越山地小路,确保补给及时到位。尽管不在前沿作战,后勤工作风险不小,他参与多次行动,途中需警惕越南游击队偷袭。部队强调纪律,他严格遵守,完成各项任务。在参战初期,黄干宗适应了节奏,学习使用地图,熟悉边境地形。这段经历让他从普通农民变成支持战争的一分子。 黄干宗在一次夜间运送补给中进入山谷,遭遇袭击。小队成员四散,他受伤失去意识。醒来时被麻绳绑在担架上,面前两名越南女兵。其中一人用生硬中文表示,从那天起他要跟她们生活,她们给他做妻子。女兵抬着担架深入山谷,到达偏僻地方。这些女兵曾上战场,对战争厌倦,这次行动后打算逃离,看到黄干宗后决定留他性命,当作伴侣。黄干宗多次尝试逃跑,都失败。女兵加强监视,让他参与砍树建房屋。长期相处中,他与其中一人产生感情,生下孩子。孩子出生后,他们用树皮编襁褓。生活延续13年,他们扩大棚子,种植野蔬,应对林中野兽。这样度过漫长岁月。黄干宗的想法从最初抵抗转为适应,但始终没忘祖国。女兵的举动源于战争疲惫,她们选择这种方式脱离战场。整个过程充满强制性,黄干宗的处境艰难。 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前,越南的挑衅越来越频繁。中国边境居民生活受到影响,黄干宗这样的年轻人自然站出来。战争打响后,后勤保障成为关键,黄干宗的队伍常常在黑夜中行动。那次袭击发生得突然,枪声和爆炸让小队乱了阵脚。黄干宗被俘后,女兵带他深入越南境内山林,远离战场。那里荒无人烟,她们搭建简易住处,开始强制共同生活。黄干宗的逃跑尝试包括趁她们外出时解绳奔逃,但总被追回。另一次夜间逃离,却迷路跌入溪沟。女兵用火把找到他,拉回住处。时间推移,黄干宗参与狩猎和劳作,分担食物处理。与其中一女兵结合,生下女儿。13年里,他们过着原始生活,靠山林资源维持。黄干宗看到国产酒瓶后,判断形势变化,决定出逃。这段经历反映了战争对个人的冲击,普通人卷入其中,命运多舛。 感。整个故事提醒人们,和平来之不易,战争遗留问题长期存在。 黄干宗外出时发现国产酒瓶,瓶身有中文标记。他藏起酒瓶,继续观察林外路径,看到非军人痕迹,确认和平状态。当晚孩子和女兵睡下后,他收拾干粮工具,溜出棚子。途中涉水过溪,避开陷阱,翻山前行。饥饿时吃野果,遇蛇用棍驱赶。几经迷路,他调整方向,接近边境。看到中国车辆痕迹,向工程队求助,表明身份。工程师提供食物和交通,助他返回广西。敲开家门,家人认出他,团聚一刻感慨万千。消失13年后,他重获自由。回国初期,他言语不清,适应社会需要时间。后来他讲述经历,引起关注。黄干宗的回归标志这段奇特俘虏生活的结束,但他对山中家人的思念持续存在。这件事成为战争轶闻,反映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