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不用洗了,因为岛上民进党公开说:它们就是日本人!9月17日媒体报道,民进党秘书长徐国勇直接对台湾光复表态,那就是台湾不应该有抗日胜利光复节,因为它们这些人当时就是日本人,郑丽文被气得怒怼:当“亡国奴”当上瘾了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个节日,原本是为了纪念抗日胜利、铭记历史、激发民族自信的日子,现在被直接否定,说那些当年在岛上的人就是日本人,这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在挑战整个台湾社会的历史认同。 试想一下,抗日胜利光复节本来意味着抗击外来侵略、恢复中华主权,可偏偏有人出来说你们本来就是日本人,这逻辑上就有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反映出台湾部分政治力量存在明显的亲日倾向。这种倾向不是简单喜欢日本文化、动漫或者旅行那么简单,而是把历史认知、民族认同直接往日本方向靠拢。 问题是,当政治力量开始影响社会认知的时候,后果就不止于节日讨论那么简单。社会独立性、文化自信、历史教育,甚至政治决策,都可能因此受影响。 一个社会如果不能统一对历史的认知,未来在关键问题上的判断就容易偏离客观现实,这就是历史认同危机带来的直接风险。 台湾光复节原本是抗战胜利后的庆祝日,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记忆的一部分,但民进党部分人士直接否认这个意义。 把当年的台湾人身份“拉去日本那边”,表面上是历史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姿态。这种表态不仅让岛内民众感到困惑,更让岛外观察者看到台湾部分政治力量在历史和民族问题上的摇摆。 对比一下大陆,抗日胜利日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纪念,没有政治力量去质疑历史身份,也没有人会说当年的中国人“本来就是别的国家的人”。这就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社会对历史认知统一,一个社会对历史认知分裂。 社会认同感的缺失,看起来是抽象问题,但实际上影响非常直接。年轻一代如果在教育和媒体中接收到的历史信息被政治力量扭曲,他们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信任和认同感就会弱化。 等到社会面临重大决策或者对外压力时,这种缺失就会显现。一个没有统一认同感的社会,抵御外来干扰和挑战的能力自然就低,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学中早就验证过的规律。 而且,这种亲日倾向并不只是“历史认知偏差”,更可能演变成政策上的偏向。一个社会如果在认同上倾向外部力量,就容易在经济、文化、外交上作出妥协,甚至在关键利益上被迫退让。 岛内如果更多人认同“当时就是日本人”的说法,那么台湾与外部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日本的关系,就可能因为历史认知偏差而失去应有的判断力。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日积月累,可能比一两次言论更危险。 这次事件被媒体和公众放大,也说明岛内社会并非完全认同这种说法。郑丽文的怒怼,就是一种反击,是对历史、对民族认同的捍卫。 她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民众的情绪:“当‘亡国奴’当上瘾了吗?”这句话看似简单,却直击问题核心:有些政治力量正在试图重塑历史认知,而民众还在坚持基本的历史逻辑和民族认同。 这个对比非常明显,也很有启示性,社会认同与政治操控之间的拉锯,随时可能影响一代人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回过头来看,这件事不仅是节日争议,更是一面镜子,照出台湾社会在历史认同和民族自信上的分裂,也照出部分政治力量的亲外倾向和历史选择。 对比大陆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同样是抗战胜利,同样是历史事件,一个社会统一认知、强调民族自信; 另一个社会部分政治力量公开否定、弱化民族认同。这种差距,未来在社会治理、国际事务和文化认同上,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从长远来看,如果台湾社会不能在历史认知和民族自信上达成一定共识,只会让未来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历史不是可以随意改写的工具,更不是政治操控的筹码,它影响的是社会心理、社会认同和未来决策能力。 节日的争议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社会认同和历史教育是否被政治力量绑架,是民族自信是否被削弱。 历史认同、民族自信、社会独立性,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是社会能否稳健前行的基石。这次事件,让人清楚地看到,如果不捍卫历史认知,未来可能连自信和独立都成问题。 岛上有人说“它们就是日本人”,我们无需附和,但必须看清:对历史的态度,最终决定一个社会的未来。认清这一点,不管你在哪一方,都无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