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刘广超通讯员张佳佳张煜晗
深秋时节,豫南乡村。连绵多日的细雨裹挟丝丝寒风,轻轻拂过一张张朴实的脸庞。

“素英姑,你演的是一名送儿参军的母亲,表情可以再丰富点。”“老马,你演红军战士,动作得有点劲儿!”10月9日,漯河市郾城区商桥镇商东村村民委员会二楼会议室内,不时传出阵阵讨论声。
“趁着农活间隙,组织大家伙再排排节目!”见有人到访,商东村“兵支书”吴颖浩笑呵呵地介绍:“国庆假期,我们已经连续演了6天18场节目了,别看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演技可好着哩!”
据了解,商东村共有村民280户1200余口人,全村退役军人党员有2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就有2名是退役军人。这个小乡村最近因村里成立的“双拥文艺合作社”而声名鹊起。他们的节目已经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临颍县小商桥常态演出。
谈及此事,村民们说这多亏了“彭书记”。村民口中的“彭书记”名叫彭晓君,现任漯河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2014年9月,根据组织安排,彭晓君到商东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她也是市直部门派驻郾城区的唯一一位女干部。
驻村期间,彭晓君发现不少农村妇女喜欢跳广场舞,其中不乏红色节目。但由于没有像样儿的场地,给大家的休闲娱乐带来诸多不便,甚至有人穿过紧挨着村子的107国道到隔壁村去跳,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于是,彭晓君带领村“两委”干部把村子中央的一处原本长满杂草,堆满垃圾的撂荒地清理了出来。同时,她还多方筹措资金120多万元,建起了功能齐全的村室,修建了4000平方米的双拥文化广场,并成立了“双拥文艺宣传队”。
“‘双拥文艺宣传队’成员都是地道的农民,忙时务农、闲时从艺。”村妇女主任谷小芳介绍,现在宣传队已经有50多人,熟悉的面孔演绎红色故事,演员演得带劲、观众看得起劲。
同样有当兵经历的支部委员王进阳介绍,创作什么样的节目由村民说了算,耳熟能详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村民当主角、演主角,演出接地气、连人心。
“刚开始没有服装,就扒拉箱底找出老旧衣裳,没有道具就用玉米秆代替,大家劲头太高了!”2018年回乡的村民王斐之前在外地工作,他闲暇之余负责宣传队的编剧、导演、策划、外宣等工作,还注册运营视频号“我们村里那些事儿”。他现在除了是村委委员,也入选了镇里组建的基干民兵连。
名气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2021年,商东村正式成立“双拥文艺合作社”,王斐担任社长。虽说越来越忙了,但看到大家一起排练演出的《十送红军》在网络上点击量接近百万,王斐感到很值。
“‘草台班子’走上大舞台!”这些年来,他们先后创作出《军民大生产》《黄河大合唱》《红梅赞》《红灯记》《人民军队忠于党》《我们的70年代》等100多部红色主旋律情景剧和短视频,还先后登上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等舞台。商东村更是凭着“双拥文艺合作社”打响名号、圈粉无数。
如今,商东村的傍晚,总伴着歌唱声与欢笑声。双拥文艺合作社的戏台前,老人搬来板凳,孩子们挤在最前排。台上的村民演员们,用质朴的动作、动情的唱词,卖力地表演着。“乡村里的国防情”也悄然在烟火气里扎了根、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