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系统如何构建韧性?

转自:中国环境网

“适应气候变化并不等同于日常农业工作,其关键在于调整。”在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气候变化与韧性农业”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气象系教授、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郑大玮指出。

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上升、气候变暖激发的自然排放正在加速,农业作为对气候条件高度敏感的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

从挑战到应对,精准把握农业“双重适应性”

尽管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有所放缓,但气候系统的正反馈效应正在强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生物灾害加剧、水资源分布重构。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气象系教授、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郑大玮。图片来源于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

郑大玮指出,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的影响涵盖资源、环境、病虫害、天敌及市场需求等多个维度。一方面,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施肥效应与节水效应,以及全球变暖导致的种植界限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理论上提升了土地的生产潜力。

另一方面,气温上升导致许多农作物营养生长期缩短,品质形成受到挑战。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有害生物生命周期短、变异快,而它们的天敌适应较慢,导致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还通过影响市场需求、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间接方式,对农业系统构成复合型冲击。

“只有针对气候变化及影响进行趋利避害的调整和补充,才属于适应范畴。”郑大玮强调。以干旱为例,即使没有气候变化,干旱也会发生,只有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新特点,对原有抗旱措施进行补充和调整,才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

农业适应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特点在于其“双重适应性”——农业生物的自适应与人类的适应行为共同作用。“农业生物的自适应范围较窄,成本也较低。”郑教授解释道,“但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超出其自适应能力的阈值,我们必须加强人类干预的力度。”

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局部生境等措施,增强农业生物自身的适应能力,并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当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超出生物与人类适应能力及速度时,需通过转型改变农业系统性质以应对挑战。

此外,郑大玮还提到,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需遵循基本原则,包括充分利用农业生物与自然生物多样性,协调农业生产系统多样性与气候、气候多样性,尽量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办法,同时尊重经济与市场规律等。

从技术到体系,系统推进农业系统气候适应

适应不是单一技术的堆砌,而是从育种到管理、从结构到基础设施的整体演进。围绕如何推进农业系统气候适应,郑大玮提出,必须从局部技术应用走向整体体系建设。

在育种方面,要针对未来气候免疫变化的影响进行适度目标调整,选育和推广抗逆性更强的新品种。在管理方面,通过调整播种期、离家(移栽)期和收获期以充分利用积温,调整轮作、间作、套种模式以改善田间微环境,同时推广保护性耕作,保护土壤健康。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在熟制过渡地区,可以适度向北扩展高产作物,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带来的热量资源。

此外,还要推动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条件的根本性改善,包括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升级等。郑大玮指出,现有的许多农业技术规程都是基于过去的常态气候系统设计的,一旦天气系统发生根本性变化,战略技术就必须进行调整。

在我国多地,适应性实践已逐步展开并显现成效。黑龙江省通过积温带的划分与调整,优化了品种布局和供应期;华北平原推广冬小麦适当晚播、夏玉米适当晚收的“双晚”技术,有效利用了气候变暖带来的资源,实现显著增产;内蒙古则通过异地育肥方式将农区的饲料资源与牧区的养殖优势相结合,大幅降低了冬季牲畜死亡率,提升了生产效率。

面向未来,我国农业的气候韧性仍显不足。随着升温速率可能进一步加快,农业现有的适应能力必将面临更大考验。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增强安全与质量控制能力,构建分产业、分工种、分区域的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农业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科技、政策、市场等多方力量的协同,才能在全球气候变局中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