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云海相望——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上海展出,与魔都游客展开了一场全新的“线下相遇”。此次展览以云冈文化为核心,全方位彰显云冈美学的历史魅力,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呈现千年前的匠心传承,以更具时代感的方式将云冈石窟的历史记忆与艺术价值推向世界舞台。
创新打造“双展区”
呈现云冈石窟的艺术世界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北魏王朝开凿的大型石窟群,距今已有1500年之久,是中国石窟造像艺术的巅峰之作,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次特展在学术基础上聚焦云冈石窟的文化、艺术、遗产活化利用,汇聚云冈文物、3D复原石窟、当代艺术作品,VR交互体验活动,以及30分钟的原创数字艺术作品展演,借助激光造影、当代艺术创作等多元媒介,呈现云冈石窟自开凿、保护至当代活化的全历程。
展览执行策展人、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分场导演田晴接受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体现了“创新”二字。“展览采用双展区布展模式,构建兼具学术价值与艺术通感的观展路径,使观众‘看见从未看见,听到从未听到’。”田晴介绍,在户外展区,以云冈第12窟“音乐窟”为核心,呈现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1:1复制洞窟,观众可自由探索千年石窟细节,欣赏北魏天宫伎乐翩跹;在室内展区,则分为“化相”“匠道”“光息”“神往”四个单元,以多重维度讲述云冈石窟的艺术世界。
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建勇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此次大展是云冈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讲好云冈故事、中国故事的具体实践。希望本次展览能够搭建起一座连接南北、沟通古今的文化桥梁,让上海的市民朋友们,在家门口就感受到云冈石窟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非凡的艺术魅力。
首次展出
消失千年的云冈立佛“重现”
云冈石窟第20窟,是最早开凿的五个洞窟之一,其主佛为标志性的露天大佛,更是大同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可能很多游客都有印象,大佛的东侧有一尊立佛,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认真观察过,大佛西侧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平面,其凹凸不平的状态表明了这里曾经也有一尊立佛,只是因风化、破坏等因素几近消失。本次展览中,最令人称奇的是,云冈石窟第20窟西侧曾消失千年的立佛,通过数字技术和3D打印技术完整再现,这也是其首次公开展出。
西立佛的发现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早在1992年,我省考古工作人员在对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就在20窟西侧的两个5米×5米的探方中,意外发现了多达160余块石块。经过细致的比对和研究,这些石块被确认为20窟西立佛的残石。这些石块出土于距今1600多年前的北魏文化层,也就意味着在第20窟刚开凿不久后,窟顶和西立佛就发生了坍塌。
“在2020年,‘云冈石窟20窟8西立佛虚拟复原与利用’成功申报了山西省文物科技项目,我们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通过考古、艺术+人工智能技术还原西立佛北魏原初形态,探索石窟文物复原研究新范式。”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宁波介绍,项目团队成员先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残件毫米级的精度数据采集,随后又整合考古地层信息与北魏造像风格数据库构建参照体系,再创新性引入AI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残件智能特征匹配与拼接。经过考古、艺术、人工智能算法从形制、风格、工艺三方面校验最终建成西立佛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最后,也是令很多人兴奋的是,我们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西立佛三分之一大小的现实复原,成功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转化。”宁波说。
此次展览中,云冈石窟最具标志性的第20窟佛首,以及在沪首现真容的第20窟西立佛,通过3D打印技术正式“会面”,这场相见跨越“千年”,令人唏嘘感慨。
可观、可听、可感受
全方位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这是一次很特别的体验,在复制的石窟中,竟然可以听到十多种古乐,还能触摸感受复制品的科技感……今年,我一定要去云冈石窟,现场打卡!”有游客表示。展览当中,全方位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令观众沉醉其中,大家可以听古乐,可以观看根据石窟石壁上的造型复刻出的飞天力士舞蹈,甚至还能穿戴北魏及云冈服饰,置身数字艺术空间与历史对话。这些当代艺术创作式的观展方式,使文化遗产转化为当下可感的文化经验。
在室内展馆内,光息影厅的展览单元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全息云冈石窟光影艺术,激光造像表演重新定义沉浸式空间,近30分钟、7个篇章内容将云冈石窟的历史、纹样、石刻连环画、第12窟伎乐演奏等“活化”展示。展厅设有4K全景光影、激光雕刻和舞者展演等多种形式,搭载现代科技手法,带领观众踏上一段跨越千年的北魏人文艺术之旅。
本次特展还带来了“2023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云冈乐舞的上海首秀。这支乐舞由田晴及其团队执导编排,以云冈飞天、力士等形象姿态为蓝本、融合北方游牧民族音乐风格,再现了北魏胡汉艺术交融语境下的乐舞场面。此外,机器人也为观众带来了以云冈第9窟十组雕刻为原型、失传的舞蹈,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孙轶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