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蒋彧淼
通讯员汪亚玲吴梦杰
本报讯“您看这梁上的浮雕、梁架的格局,跟小时候见过的一模一样!”昨天上午,在秀洲区新塍镇丰乐大街49号,老居民浦仲年站在刚竣工的关帝庙前殿,指着重新焕彩的木构雕花,激动地说。
历经2个多月精心修缮,这座始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的嘉兴市文物保护点,基本完成整体修复工程,以“修旧如旧”的姿态重回古镇居民视野。
新塍老街的关帝庙曾是当地香火鼎盛的文化地标,民国时期庙前戏台遭日机炸毁,1949年后改作粮仓,近年因年久失修,木构架霉烂、屋面坍塌、杂草丛生。“最严重的时候,下雨天得用十多个水桶接漏雨,前殿西梢间的木柱一摸就掉渣。”关帝庙修缮工程负责人钱卫明对去年勘察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据了解,此次修缮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施工团队以最小干预为前提,用传统工艺唤醒古建活力。在大殿内,记者看到工匠们正用细平刀为新更换的梁枋修光,“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得把刀痕刮得比宣纸还平整。”有着古建修复经验的师傅说,“所有木构件都先做了防虫防腐处理,刷了三遍桐油,连木材都选的是和老料同品种的杉木。纹路、密度都得对上,才能还原古建原本的味道。”
修缮中最棘手的,是恢复前殿明间的抬梁结构。“原梁架糟朽严重,我们只能根据残存的榫卯痕迹,结合《镇志》里的记载,一点点复原。”钱卫明指着梁上的斗拱介绍,仅这一组构件,工匠们就反复比对20多份老图纸,光榫卯咬合调试就花了好几天,“每一个卡口的松紧度都得精准,差一毫米都不行。”
室内地面的修复同样讲究,施工人员凿除后期铺设的水泥地,重新铺设从当地老房子回收的青石板,“每块石板都编号拼接,尽量保留原来石板上的磨损痕迹和凹陷,这样才透着老味道。这些痕迹是老街岁月的见证,不能丢。”
古建修缮不仅要“修得好”,更要“保得久”,这也是新塍老街提升的重要考量。“我们在保留古建风貌的同时,悄悄做了‘安全升级’。”新塍镇古镇开发推进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明明介绍,此次修缮同步加装了隐形消防设施——大殿角落的灭火器箱被伪装成木质雕花样式,屋顶隐蔽处架设了防雷网,“既不破坏古建美感,又能守住安全底线”。
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老街还注重文化价值的挖掘,计划在关帝庙院内设置文物保护说明牌,定期组织古建研学活动,让年轻人通过触摸木构、观察雕花,感受老街的历史底蕴。
关帝庙的“重生”是新塍老街提升的缩影。据了解,新塍镇将以关帝庙为节点,联动周边的能仁寺、问松桥等文保单位,串联起散落街巷的历史印记与人文脉络,同时在老街沿线优化步行道、增设休憩驿站,让游客在探访古建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古镇历史的厚重,又能体验到现代生活的便利。
“关帝庙‘活’了,老街的记忆就‘活’了;老街的文脉通了,古镇的魅力才能真正传下去。”周明明表示,未来还将通过非遗展演、传统节庆等活动,让古建与老街联动“出圈”,让更多人爱上新塍的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