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陆没必要跟美国在台海死磕,更没必要为了台湾跟美国动武。解放军可以参考以前对付日本的做法,就像慢慢处理钓鱼岛问题那样,把这个“熬鹰”的策略用在台湾身上。拖个几年,美国可能就会偃旗息鼓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可以参考2月下旬解放军在台湾附近40海里的那次实弹演习,一看就明白了。 2月下旬,解放军在距离台湾只有40海里的海域进行了一次实弹演习,这个位置近到让人立刻意识到事情不只是一次军事展示。 这样的行动连在一起看,就像一颗颗棋子落在既定的路线中,背后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盘耐心的棋局。 过去在东海,中国面对日本在钓鱼岛的强硬做法,没有选择直接硬碰硬,而是用一次次的海上出现去改变局面。 巡逻船由偶尔现身,慢慢变成日夜不断地在海面上待着,逼着对方不得不跟着消耗。久而久之,这种存在本身成了新的状态。 如今,台海似乎正走在同样的路上,只不过行动的主体换成了更庞大的解放军舰机阵列。这种局面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成本的差距。 大陆的战机出动,舰艇巡航,都在自家门口,准备和保障都很方便,费用不高。而美国如果要在这里长期保持军事存在,就得不间断地跨越太平洋调动航母战斗群,把燃料、弹药、物资一批批送到前线,整个链条长而且昂贵。 对大陆来说,这是一场可以长期维持的操作,对美国来说则像是一场耗力又耗钱的长跑,随时可能力不从心。 除了硬碰硬的成本比较,还有对心理的慢性消耗。刚开始时,台湾社会对军机绕行、军舰靠近非常紧张,但几个月下来,这种景象变成了习惯。 每天都在的东西,人们不再惊慌,慢慢接受它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这种心理上的转变,其实比一次短暂的冲突更能改变局面,因为它让防备和抗拒不知不觉地减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处境变得微妙。它不愿放弃台湾这个重要棋子,但全球事务同时在消耗它的力量:中东的火没灭,欧洲盟友经济困难,国内政治对立严重。 要在台海长期保持压力,对它来说不是不愿意,而是很难。于是它只能在强硬的姿态和谨慎的实际行动间来回摆动,而这种不稳定状态,正好让对手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间。 这一切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并非急于求成的战略。不是一场决胜于一时的冲突,而是持续、耐心地改变环境,让对方在日常和现实中慢慢接受既成事实。 当岛内发现大陆的军事存在是常态,经济合作又离不开对岸,远方的支援不如近处的压力真实,那时局势就会自然地倾斜。 有时候,最有力的手段不是一次性打垮对手,而是让它在不断适应中失去反抗的理由。台海的这盘棋走得很慢,却每一步都在逼近目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