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者给中国的3个警告:别低估美国的残暴,它不会让中国崛起! 米尔斯海默的警告其实说透了美国霸权的本质,但他明显没看明白,中国早就跳出美式霸权的逻辑坑了。 他提醒中国别低估美国的狠劲,可实际情况是,中国不光看透了这套“靠打人立威”的把戏,还走了条完全不一样的路——美国靠揍人让别人怕,中国靠帮人让别人信,最后谁能赢,从来不是看谁拳头硬。 美国的“狠”从来不是什么秘密,这是刻在它霸权基因里的生存规矩。冷战的时候为了压着苏联,美国牵头搞了个“巴黎统筹委员会”,把战略技术跟锁在铁笼子里似的,连普通的工业原料都不许往社会主义阵营运,硬是用技术封锁把世界搞成了两半。 到了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刚有点起色,美国立马抡起关税大棒,逼着日本开放市场、还得限定份额,东芝那些企业一下子就掉回谷底,美国企业趁机抢回了龙头位置,这套“谁冒头就打谁”的路子,美国早就玩得熟了。 现在对付中国,美国把“狠劲”升级成了系统性的欺负,1000多家中国企业被列进制裁清单,《芯片和科技法案》里明明白白写着“中国护栏”,连先进计算芯片都不让中国拿到,还凑了个“芯片四方联盟”,逼着盟友在产业链上跟中国断开,把科技问题变成了意识形态对抗的武器。 美国总觉得拳头硬就能当老大,可它忘了这种靠打压撑起来的权威,根本就是纸糊的霸权——逼着台积电交供应链数据、强让三星去美国建厂,早就让盟友心里不满了,而美国的科技企业因为丢了中国市场,营收和岗位都少了不少,这种反噬正在一点点啃掉它的霸权底子。 可米尔斯海默没提的是,中国早就把这套逻辑摸透了。不是等美国挥拳头了,中国才反应过来,而是从一开始就选了条反着的路:美国靠打别人让世界怕,中国靠帮别人让世界信。 这些年,中欧班列在亚欧大陆上跑个不停,从西安到波兰马拉舍维奇,从郑州到德国杜伊斯堡,到现在累计开了超11万列,货值超过4200亿美元,把以前的贸易壁垒变成了互通的桥。 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从个小码头,变成了能停10万吨级大船的深水港,自贸区里几十家企业带动当地老百姓找着了工作;中老铁路让老挝青年阿提萨当上了列车员,7天就能把重庆的新能源汽车送到东南亚,当地的订单一下子涨了50%。 2024年的时候,中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就有3.1万亿美元,占了中国外贸的一半还多,中国也成了157个国家和地区的前3大贸易伙伴,这不是靠威胁得来的,是靠实打实的便利和好处,攒下的好口碑。 中国让别人信自己,不光靠经贸,还藏在老百姓生活的小细节里。在莱索托,“10平方米种菌草菇”的模式,让当地农户稳稳当当地多挣钱;在布基纳法索,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帮他们实现了大米“不用进口”;坦桑尼亚的宽带项目让当地网费降了75%,撒哈拉以南非洲有2.4亿人因为青蒿素抗疟援助,重新健康起来。 就像缅甸地震之后,中国防疫队顶着44摄氏度的高温,在曼德勒的安置点消毒检测,不光给68万人打了霍乱疫苗,还培训了105个当地专业人员,留下13份技术文件和一整套设备,成了“不走的防疫队”,这种援助不是装样子,是灾民嘴里“看见就安心”的实在支持。 哈萨克斯坦的孔子学院里,学生们追着中国电视剧学中文;老挝的火车站台上,列车员用中文跟游客笑着聊哪家米粉店好吃,民心相通从来不是空话,是这些跨国界的温暖瞬间堆起来的信任。 美国总觉得靠拳头能把中国崛起的门焊死,可它忘了时代早就不一样了。当年靠关税打垮日本半导体、靠封锁拖垮苏联,可现在的中国不是靠别人技术吃饭的国家,更不是靠霸权抢资源的角色。 美国搞“科技铁幕”,中国就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计划;美国逼盟友选边站,中国就搞了1700多期援外培训项目,教别人真本事。 那些被美国制裁的中国企业,在自主研发里搞出了突破;那些被美国胁迫的盟友,偷偷接着跟中国合作,这早就说明,狠劲能让人害怕,可留不住人心;拳头能赢一时,可赢不了长远。 米尔斯海默只说对了美国的本性,却没看懂中国的底气。中国不是没见过美国的狠,从台海危机到芯片断供,早就把这套把戏看够了,但中国的崛起从来不是要取代谁当新霸主,而是要证明不靠拳头也能赢得尊重。 美国靠打别人立威,打到最后众叛亲离;中国靠让别人过得好立信,信到深处自然有人同心。最后谁能赢,答案从来不在拳头上,在那些中欧班列的轰鸣声里,在瓜达尔港的吊装声中,在非洲农户的笑容里,更在被美国逼到墙角却越挫越勇的中国底气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