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乌克兰割不割地,可能已经没什么所谓了,眼下乌东四州的实际控制权早已落在俄罗斯手里,当地的行政体系、基础设施都在按俄罗斯的模式运转,甚至连货币都换成了卢布,居民也陆续拿到了俄罗斯护照。 2022年9月20日那场持续五天的公投,虽然国际社会大多不承认,但俄罗斯转头就修改了宪法,把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这四个州的名字直接写进了自己的法律体系里,从法理上完成了缝合。 到2025年夏天,卢甘斯克已经被俄方宣布清理完毕,地图上彻底找不到乌军控制的零星据点——俄罗斯国防部数据显示,该州99.7%的领土已在掌控中,仅剩不到60平方公里的区域还挂着乌克兰的名义。 这种掌控绝非停留在军事层面,70万俄军像钉子一样扎在四州各地:顿涅茨克的公路铁路节点被坦克群守住,扎波罗热核电站周边布满防御工事,赫尔松第聂伯河左岸的桥梁全由俄军宪兵值守,卢甘斯克更是建起了永久军事基地,普京2025年还特意延长了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的任期,就是要让这套防御体系钉得更牢。 行政上的改造也早就同步推进了,四州的议会陆续从“拉达”改成了俄罗斯式的“杜马”,官员体系全按克里姆林宫的模板重构,甚至四州领导人都被拉进了俄联邦国务委员会,能直接参与俄罗斯国家预算制定和人事安排。 2025年9月,这里还跟着俄罗斯本土一起搞了地方选举,选州长、选议员,连明年3月的俄总统大选都把四州纳入了投票范围,这套流程走下来,比乌克兰本土的行政运转还规范。 经济上的绑定更是断了回头路,赫尔松2022年就开始卢布和格里夫纳并行,到2025年早成了卢布独大的天下,俄罗斯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地都是,开户连居住证明都能简化,为了让这种绑定更稳固,米舒斯京的内阁把国防预算提到了13.2万亿卢布,占总支出的40%。 其中不少都花在四州的基础设施上:卢甘斯克的煤矿重新转了起来,扎波罗热的电网接进了俄罗斯主干网,连赫尔松的地铁票都换成了俄式设计,更狠的是“远东一公顷”计划扩展到这里,参战士兵家属能直接分地定居,摆明了要改人口结构。 最关键的还是人的绑定,普京2025年下了最后通牒,四州居民要么9月10日前拿俄护照,要么卷铺盖走人,不想走也不领证的,可能被送去西伯利亚搞基建,到2024年官方统计就有320万人领了俄护照,比2023年的150万翻了一倍还多,这速度堪比发传单。 而且,配套的甜头也给足了,每月200美元的养老金按时到账,比乌克兰那边70%拖欠的抚恤金靠谱多了,学校里250万本俄语教材早就替换了原来的乌语课本,10年级学生直接对接俄罗斯高考。 对比之下,乌克兰控制区断电断水是常态,难怪哈尔科夫有人给俄军指路,苏梅农民用拖拉机给俄军运弹药。 现在国际社会已经喊了三年“不承认”了,但四州的实际状态早成了既定事实,俄罗斯占着乌克兰20%的土地,军费再涨都要把防线稳住,四州的煤矿、农田成了支撑战争的补给站,乌克兰2023年的反攻没啃下多少地盘,2025年连北部都出现了俄军缓冲带,所谓“收复失地”更像口号。 说到底,割地这事儿现在就是个幌子了,俄罗斯用宪法、军队、卢布、护照织了张网,把四州牢牢裹进了自己的体系里,国际社会的表态再硬,也挡不住当地居民拿着俄护照领养老金,挡不住俄军在战壕里吃着四州产的粮食,乌克兰就算咬死不签割地协议,那些土地也很难回来了,毕竟法理能争论,可70万军队守着的现实,没人能真的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