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佛罗里达州的一名共和党参议员斯科特称:“对付中国最好的方法,就是停止购买他们的任何产品,全部只购买美国产品。” 现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已经极其复杂,制造、科研、设计等各环节环环相扣。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枢纽,不仅生产终端消费品,更提供上游原材料和中间零部件。 美国企业几十年来深度依赖这些供应链,苹果、特斯拉等品牌的核心零件、组装,都离不开中国的工程师和工厂。 如果一刀切地断掉和中国的商品贸易,不止消费者要付出更高成本,美国制造业自身的出口命脉同样会迅速受挫。 这些议员的逻辑里仿佛只有进口,却忽略了美国企业赖以盈利的海外市场和全球分工的巨大红利。 美国出口什么?芯片、农产品、飞机、医药、金融服务,这些产业的经营模式本质上就是“全球化”。 高科技企业不卖给中国,立刻就意味着营收缩水、研发投入降低、失业上升。 中国企业也会寻找替代方案,加速科技自立,而美国农民种的大豆、玉米,同样最大买家就是中国。 像芯片和农产品这类关系到数百万就业的支柱产业,如果断了中国的采购渠道,美国自己先会被供应链卡死,然后是零部件积压、价格暴涨,最终还是美国消费者埋单。 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向中国出口总价值超过1470亿美元,其中仅农产品就占据了近三分之一,这些数据清清楚楚地反映出中美贸易本身是互利结构,而非简单的买卖关系。 可以说现在政客高喊“全买美国产品”,背后的思维是有些单边化的,他们试图用关税、禁令的方式把中国商品排除出本土市场,却没有真正分析一下本土企业和工人的实际需求。 像美国一些州的农场主、技术公司、港口工人,还有为零售品牌供货的中小企业,如果彻底失去中国市场,经济压力会让他们首当其冲。 这种影响不是单纯的理论推导,而是每一天真实反映在产业应用上,比如半导体行业,如果美国对华出口彻底停摆,不仅美国公司营收大幅缩水,中国厂商还会加速“国产化”,抢走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全球贸易的本质就是合作共赢,你想出口自己的尖端产品,也要容忍进口对方的商品。 真正的“硬气”是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不是搞“闭关锁国式”的自我安慰。 美国资本市场如此庞大,科技创新如此密集,但一旦失去了全球市场,光靠内部循环是远远不够的。 动不动就用行政手段打压中国制造,表面看是维护本土利益,实际受损的还是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欧美很多企业主动布局多元化,既要自主,也要互补,美国政客的极端主张其实和现实趋势背道而驰。 中国市场不仅仅是采购端,更是产品迭代的试验田,美国不少消费品牌,每一轮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升级,都离不开在中国海量用户的反馈和销售数据。 如果一味封闭贸易、堵截合作,美国企业就会丧失对全球消费趋势的敏感性,最终可能是中美彼此“脱钩”,但全球主义时代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生存。 并不是说美国不能推进产业升级,而是要脚踏实地,认清全球分工和产业互补的规律。 议员们如果真的关注就业和创新能力,不应该只看政治选票,更要深入研究本国企业实际操作数据,把贸易当作武器,本质是饮鸩止渴;互利才是可持续的出路。 你怎么理解美国议员们的这种“单边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