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美国人要对中国船舶开征“入港费”,但这两天,美方突然提出了一个新的执行细则:一艘船是否需要交费、需要交多少费用,全部得依靠船东自己判断,自助办理,因为美国政府已经停摆,大量工作人员无薪休假,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没有人手执行特朗普政府的新规。至于CBP会不会监管、会用多大的力度监管,现在也不好说,只能看新规开始执行后,CBP能腾出多少人手。 美国出台法规总喜欢搞一些“模棱两可”,好像在法律上绷紧弦,实际执行又是一副“能拖就拖,能糊弄就糊弄”的状态。 仔细看看细则,发现以后这些船进美国港口,挺大一笔钱居然让船东自己脑补要不要交,这在管理体系上基本是掉线状态。 美国政府这次“停摆”,不仅仅影响到入港费这个问题,背后凸显的更多是整个行政系统的运转失衡。 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之前怕惹麻烦还好歹会有人去现场核查,现在关上门,人员大减,可不仅是入港费,其他日常工作也受影响。 美国推进一项涉及中美贸易的新政,总能整出一些让人无厘头的环节,政策本身已经够复杂,执行环节再来个降级,给所有船东都来了个“纸面自助”,失去了最基本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有人担心,这种“自助办理”的流程会引发后续的风险,比如船东怎么判定自己合规?是不是容易出现纷争和误解?每个人的标准理解都不同,造成执行混乱。 海关没法实时审核,等到有人补上工作,可能就会出现大批的“追溯性处罚”,反而增添更多纠纷和法律成本。 美国推动新规时,从来都喜欢拿法律说事,但在体验上,却给全部航运企业留一大堆“后门”。 企业自然会权衡利弊,甚至有可能为了避险而选择不进港或者减少进港,这对美国自身也是一种损失。 这样的政策“甩锅”行为,也让外界对美国整体信用体系的质疑变得更加具体。 政府关门,人手不足,却还要强推一项对外限制,最后所有压力和风险又转嫁到企业和个人头上。 看起来美国是在自毁长城,既不会高效收钱,也可能打击港口的正常贸易流量。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不会在这种“不确定性”下轻易出手,大家肯定会观望一段时间。 这种观望情绪一旦蔓延,不仅影响航运,还可能影响整个美国的进口和港口经济。 这一切其实和美国政治极化有直接的逻辑联系,国会吵成一团,政府陷入停摆,各部门各自为政,没人愿真心为民众和企业解决问题。 新政推出来,实际操作就是一盘散沙,按部就班都做不到,何谈长远发展? 这次的入港费事件不是孤例,而是美国在应对全球贸易竞争时,机制陈旧、决策短视的问题再一次集中暴露,没有人员、没有预算、没有共识,只剩一纸新规,这样的治理水平还谈什么全球领导力? 最终让美国损失的不只是经济利益,更是国际信誉,政策本身的合理性暂且不论,执行能力和流程体系更应该是标准化、可预期的。 美国这次的举动,无论是对中国企业还是国际社会来说,都像是在上一堂“如何失去信用”的课。 如果以后美方真的要长期把贸易摩擦推到流程和执行细节上,恐怕只会让本国监管体系越来越敷衍,无力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 这次的“入港费自助判断”细则,不止是一个收费新政,更像是美国制度疲态的集中体现。 中美在航运、贸易等领域的博弈,谁先迈出升级和改革的脚步,谁才有更大的主动权。 美国现在的“政策空转”和执行困境,是自我设限还是有意为之?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美国对华船舶加征港口费:船企成本激增,中国如何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