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前脚答应对华出口铁矿石使用人民币结算,可后脚就打算和美国签下关键矿产协议,还准备为新稀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关键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稀土、锂、钴等牵动着新能源、电动汽车、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各国争相布局,澳大利亚作为矿产大国,位置其实相当“敏感”。 中国是澳顶级铁矿石买家,矿产出口给澳带来持续创收,美国正积极拉拢澳矿业,希望以此增强对全球供应链的掌控,面对大国角力,澳大利亚确实很难做出彻底的选择。 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对新成立的稀土冶炼企业提供财政支持,背后显然是冲着打造去中国化稀土产业链,配合美国推动供应链“安全”。 澳大利亚又没有放弃与中国在铁矿石、天然气等领域的合作,用人民币结算的呼声频频出现。 这种“一手抓美元,一手拿人民币”的操作,短期内确实收益不少,出口额持续增长,财政有了补贴空间,国际影响力也在升温。 澳大利亚这样左右摇摆其实是风险和机会并存,经济上的依赖早已根深蒂固,中国市场庞大且采购稳定,澳方很难说放弃就放弃,而美国市场更看重澳矿产的战略价值。 这就使得澳大利亚在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矿业上下很难保持独立,往往得看两边的政策脸色。 比如近期美澳科技与稀土相关的协议一旦敲定,本地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生产,但市场需求最终还是躲不开中国的体量。 经济利益和地缘战略难以兼容,澳在全球产业链里,还能不能保持所谓的“平衡”? 澳方这种“既合作又防备”的模式其实埋下了不少隐患,如果对美政策持续倾斜,很可能引发中国市场采购减少,澳经济脆弱性暴露。 如果澳依赖人民币结算而忽视美国供应链安全要求,反倒可能在西方阵营里失去信任。 这种关键资源上的“骑墙派”做法,短时间能够争取弹性,可事态一旦发生变化,比如地缘摩擦升级,全球市场震荡,澳或许很难两头讨好。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键时刻选边站队难度大,澳目前的优势随时可能因战略变局被削弱。 作为资源型经济体,要最大化矿产利润,必然需要优质大买家和长远投资方。 但全球供应链正在重塑,技术、能源、战略不断变换,澳如果老想着当“中间人”,不仅是在经济利益上下赌注,也在两大阵营间不断拉扯自己的国际地位。 对于澳本土产业来说,政府虽然加码支持稀土项目,有助于减少对外依赖,可一旦贸易摩擦升级,技术和资金流动的瓶颈,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澳方资金扶持新项目,还得考虑市场消化能力,稀土产业链虽然有政策托底,但真正做到技术突破、标准升级,还得扎稳根基,不然很容易陷入低端重复建设。 如果后续政策转向,中美关系起伏,澳再想灵活切换,恐怕尚需很强的产业韧性和自主可控力,资源政策不是单一出口那么简单,澳如何建立长期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澳大利亚的矿业战略变动,确实是被大国博弈和全球绿色转型推着向前,但这种左右逢源的战术只适合平稳时期,一旦全球格局出现调整,所有脆弱的“平衡”都可能被打破。 如果澳不能抓住市场主动权和科技创新力,过度依赖出口和外部投资,长期看无异于饮鸩止渴。 警惕短期红利带来的后门风险,主动谋划自身产业升级和供应链安全,或许才是澳大利亚应对世界变化的更优答案。 你觉得澳大利亚在矿业战略上能坚持两面兼顾吗?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澳大利亚有意与西方国家达成关键矿产协议,知情人士:更像一种金融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