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廊坊日报
《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经2025年7月18日省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日前,市社科联召开座谈会,邀请社科专家学者及社科基地代表,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就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规定》献智献策,为推动社会科学普及法治化、常态化、品牌化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现将座谈会发言摘要进行刊发,希望全市社科界各部门、各单位以此为契机,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规定》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和重大作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高质量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学用结合强根基创新普及守导向
市委讲师团主任、市社科联主席钱勇
首要任务是深学活用《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定》,从原文中找到工作契合点,真正把《规定》吃透、用活;聚焦工作重点,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程,深挖用好理论“富矿”,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用好用活理论宣传普及载体,不断优化宣讲方式,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严把意识形态关,强化、净化舆论阵地,严防“低级红”“高级黑”。
同时,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的变化,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手段,创新社会科学普及方式方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科学知识;加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高质量把全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抓好抓实。
锚定微观发力彰显社科职能
河北工业大学廊坊校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吴树华
围绕“做大做强廊坊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市社科联应发挥带头作用,牵好头、带好队,依照《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定》,积极组织、发动廊坊社团组织,密切关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阶段性中心工作,精准定位角色,通过搭建政企社沟通桥梁、整合社科研究资源,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廊坊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实际动能。
在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市社科联应聚焦微观领域,优先开展可操作性强、专业度高、小规模低成本且成功率高的项目,既为政府分忧,也为群众办实事,助力廊坊经济社会发展做大做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尤其是解决涉及跨行政区域的一些问题,市社科联要找准定位,主动参与、积极沟通,以微观举措撬动宏观突破,真正实现“小角色”发挥大作用,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社科力量。
建立沟通平台共享优质资源
廊坊市图书馆副馆长甘义
建议市社科联牵头建立社科普及基地沟通平台,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报告工作成果,总结工作经验,共享优质资源,整合各基地的优秀活动,为“文化润廊——联心惠民社科大讲堂”注入新动力。
建议市社科联牵头申请全市社科普及保障资金,用于各社科普及基地开展社科普及活动;采取项目申报的方式,鼓励、指导、推动各基地的社科普及活动,利用小资金,撬动大项目,吸引更多社科普及力量汇集在以市社科联为核心的社科普及队伍中,共同推动全市社科普及工作,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建议进一步加强各部门、机构、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引入更多优质社科普及资源,为市民提供更个性化、智能化、高质量的社科普及服务。
锚定“双轮驱动”构建科普新生态
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王荣芳
高校要主动呼应《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定》中“阵地建设”的要求,构建可看、可玩、可学的科普空间,真正实现“以研促普、以普验研”;深化落实重点规划,打造“阵地筑基、活动创新、协同聚力、保障托底”的“四维一体”科普体系,开展教育与科普紧密结合的创新课程渗透型活动、提升中小学科学素养的研学实践型活动、围绕各类创新大赛和校企合作项目的创新转化活动,充分彰显高校“教育+科研”的特色属性。
同时,与省市社科联协同承办社科普及活动,与基础教育学校协同进行共建共享,与省市文广旅局和社会机构协同开展培训、进社区活动,打破高校“单打独斗”格局,让科普力量聚合力、共发展。
强化基地联动形成普及合力
廊坊博物馆副馆长曲金丽
廊坊博物馆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线上整合各基地的数字课程、展览影像等资源,方便群众随时查阅;线下推动“流动展览进社区”“专家巡回讲座进校园”等活动,通过项目合作激励基地参与联动,形成“1+1>2”的普及合力,让社科资源惠及更多群众,助力廊坊社科普及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发展。
建议市社科联牵头构建社科普及基地联动体系,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定期组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场馆等基地召开协作会议,对照《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定》明确各基地职能,同步共享活动计划、专家讲师、展品资源等,比如整合博物馆文物展陈资源与图书馆社科读物,联合打造“文物+文字”主题科普活动,增强科普的趣味性与感染力。
校地合作共建打造科普品牌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国龙
建议着手抓好校地合作共建,与博物馆、图书馆等合作,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如燕赵文化、长城文化等地域主题),推动社科成果转化;着重抓好跨学科协同,联合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教师,开设“社科普及专题模块”,打造跨学科思政教学团队;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课堂,开发融媒体产品,制作系列微党课、社科知识短视频、可视化图解等,利用学院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
充分挖掘本校学科特色和本地文化资源,聚焦一至两个方向(如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在河北、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等)进行深度开发,争取形成在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社科普及品牌项目。
渠道融合拓广度形式创新增活力
河北东方学院数字传媒学院教授孟德明
建议依托多元渠道推进,利用网络、报纸、公众号等媒介,融合文学、民俗、新闻等多种载体,如通过“文化沙龙”的形式展现社科内容,让社科内容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以创新形式唤醒史料价值,避免社科知识仅停留在史料层面,须将其转化为大众易接受的形式,借助文艺、文化、文学等载体,让大众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轻松理解和接受各种社科知识,激发对社科领域的探索热情。
同时,还需关注受众群体参与的可持续性,积极吸引在校大学生等群体参与;深入挖掘受众资源,形成多元参与格局,从而长期有效地推动社科普及事业。
强化活态传承优化阵地布局
宫廷新造办燕京八绝非遗工坊负责人邵荣伟
建议强化非遗活态传承,如开发具有文化属性的衍生品,应用于外宣文化产品等场景,且要迭代更新产品,使其具备实用性、创新性与市场竞争力;优化科普阵地布局,针对现有科普基地地理位置偏远、配套不足的问题,利用空间布局与功能升级双管齐下,拓展科普空间,通过增设服务站点、完善配套服务等方式,提升非遗社科普及工作的便利性、可及性与全面性,让更多人近距离接触非遗。
同时,建议推动公益与研学融合,定期开展非遗研学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借助媒体传播优势扩大宣传覆盖面,扩大社科普及的公益影响力与传播范围。
(本报记者王满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