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俄罗斯正式宣布了 10月13日,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警告,美国向乌克兰供应“战斧”巡航导弹“可能让所有人遭殃,尤其是特朗普本人”。要知道,美国向乌提供“战斧”,名义上是军援升级,实则触及俄方敏感的安全红线,战略武器逼近本土。 特朗普坐在飞往以色列的专机上,他对记者随口抛出狠话:如果俄乌冲突解决不了,美国就可能给乌克兰"战斧"导弹。这话轻飘飘的,却像在火药库上点火。 "战斧"不是普通武器。它飞得太远了,超过2000公里,从乌克兰发射,能直接打到莫斯科;它贴地飞行,雷达很难发现。 梅德韦杰夫第二天就回击了,他说"战斧"的核弹头和常规弹头在空中根本分不清。这句话藏着刀子:俄罗斯的雷达看到导弹飞来,怎么判断它带的是不是核弹? 克里姆林宫的佩斯科夫说得更直白,他讲操作这种复杂导弹必须靠美国专家亲自上手,意思是只要导弹升空,俄罗斯就会认定这是美国动手,不是乌克兰自己打的。 特朗普好像特别喜欢这种"悬而不决"的游戏。他不说死一定给,而是当成谈判筹码;他甚至想让欧洲北约成员国先掏钱买,再转交给乌克兰。一笔生意,赌上的却是千万人的性命。 "战斧"导弹从1983年就开始服役了,它最初的设计就能带核弹头。这种"核常兼备"的特性正是俄罗斯最害怕的,梅德韦杰夫几乎是在明说,这可能触发俄罗斯的核学说——当国家生存受到威胁时,他们有权按下核按钮。 战场的天平正在倾斜。英国媒体披露,过去几个月美国一直在帮乌克兰远程打击俄罗斯的能源设施:美国人不仅提供情报,还参与规划飞行路线、选择打击时机,帮乌克兰无人机突破俄罗斯的防空网。 乌克兰想要"战斧"导弹早就不是秘密,泽连斯基去年10月就公开要过。但现实很残酷——乌克兰没有能发射这种导弹的战略轰炸机或舰艇,就算拿到了,也离不开美国人的全程操控。 特朗普和泽连斯基定在10月17日见面,"战斧"导弹肯定是桌上的重点话题。一边是乌克兰急需翻盘的武器,一边是美国不愿独自承担的风险。 俄罗斯的警告绝不是说说而已。普京本月初就明确表态,美国提供"战斧"会"破坏俄美关系中刚刚出现的曙光"。莫斯科的回应不会停留在纸面上,必然是更严厉的军事部署。 这场博弈已经超越了俄乌战场,变成了美俄两国的直接较量。梅德韦杰夫特意点出"尤其会殃及特朗普本人",几乎是公开的个人警告。 国际社会紧张地看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发言人已经呼吁各方保持克制,但在大国角力的舞台上,温和的声音常常被枪炮声淹没。 "战斧"导弹的阴影下,每个人都在算账:对乌克兰,它意味着能打到俄罗斯纵深的能力;对欧洲,是出钱后必须面对的直接风险;对美国,则是在不参战前提下最大限度施压的诱惑。 最可怕的就是那分不清的核常两用性。雷达屏幕上出现"战斧"的光点时,决策者只有几分钟判断——是常规打击,还是核攻击?这种压力下,任何一个误判都可能点燃全球性的灾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