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一语道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酒店、饭店机器人都不奇怪,但现在的智能科技似乎有些跑偏,那些需要放火、排雷、高空的工作,机器人不去代替,反而去抢快递员、服务员的饭碗! 这事儿说到底,跟做生意的逻辑太像了 —— 企业搞科技首先得考虑能不能赚钱,多久能回本。快递、餐饮这些行业每天都有海量活儿要干,就像家门口的小卖部,客流稳定,只要东西靠谱不愁卖。 比如饭店里端菜的机器人,不用培训就能上岗,每天 24 小时连轴转,一次投入几万块,省下来的服务员工资一年多就能赚回来。有个纺织品企业用了无人叉车,人力成本一下降了 62%,货物周转还快了两倍多,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企业肯定愿意抢着用。 可高危行业的机器人是另一回事,简直像开家高端定制店,花钱多还未必有生意。就说排雷机器人吧,俄罗斯在顿巴斯用的型号,要么是专用底盘改的,要么是推土机底盘翻新的,就算这样,扫雷速度一小时最多才两公里半,还得操作员在几公里外盯着。 地雷藏在泥土里、水里,有的还带伪装,机器人得像有火眼金睛似的精准识别,稍微错一点就可能炸了,这技术难度比让机器人送个外卖高十倍都不止。而且排雷这活儿不是天天有,一个地区扫完雷,机器人可能就得闲置,企业花大价钱研发出来,根本赚不到回头钱。 技术门槛也是道绕不开的坎。服务员机器人走的路线都是固定的,餐厅里没什么突发状况,装个简单的导航和避障传感器就行。可救火机器人得面对上千度的高温、滚滚浓烟,还得穿过随时可能坍塌的废墟,普通材料一进去就化了,传感器也会被烟雾糊住失灵。 高空作业的机器人更麻烦,外墙清洗时风一吹就晃,还得精准避开窗户和空调外机,这对平衡控制和环境判断的要求,比无人驾驶汽车在马路上开还复杂。现在就算有能在高危场景用的机器人,比如危化品仓库的无人叉车,也只能干些搬运的简单活儿,真要让它处理泄漏、爆炸这些紧急情况,还远远不够格。 还有个关键问题是 “用得上” 和 “用得起” 的差距。快递员、服务员的工作是刚需,哪家饭店都需要端菜的,哪个小区都需要送快递的,机器人造出来不愁没地方去。可高危行业的需求太零散,一个城市的消防队可能只需要几台灭火机器人,一个矿山也就用得上几台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小,企业研发的成本都收不回来。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政策鼓励应急机器人发展,说要到 2027 年把高危岗位替代率提到 35%,但政策落地得有过程,现在真正能用的还不多。 更别说服务机器人还有 “轻资产” 优势。有个 90 后买了台服务机器人出租,在科技发布会上当引导员,一天租金就能收八千块,一年下来扣除成本还能赚二十万。这种灵活的商业模式,高危机器人根本学不来 —— 总不能把排雷机器人租给工地扫碎石,把灭火机器人租去给厂房降温吧?它们的功能太专一,离开特定场景就没用了。 其实也不是企业不想做高危机器人,实在是先易后难的路子更现实。就像先学会走路再学跑步,现在把服务机器人做熟了,赚来的钱能投到更难的技术研发里。比如现在已经有企业在搞能扛重物的重载机器人,能在矿山、化工厂这些地方干活,国家也在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等技术更成熟、成本降下来,说不定用不了多久,排雷、救火这些危险活儿,真能全交给机器人去干。到那时候,就不是科技跑偏,而是真正用到了该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