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者给中国的3个警告:别低估美国的残暴,它不会让中国崛起! 在美国学界,能把话说到这么直白的学者不多,但约翰·米尔斯海默算一个。 这位毕业于西点军校的政治学教授,二十年前就在《大国政治的悲剧》里提出,中国崛起一定会遭到美国遏制。 到了2025年,他的警告正在成为现实,而这背后,是美国对自身霸权的深层恐慌。 米尔斯海默不是只懂理论的学者。 他年轻时在空军服役五年,亲眼见过美国赢不了就毁掉的做事逻辑。 在他看来,国际社会不是有温情的共同体,而是没有裁判的拳击场——大国之间的竞争都是零和游戏,所谓的自由民主不过是用来包装武力的幌子。 比起其他说话含糊的学者,他的直白揭穿了美国霸权的虚伪。 第一重警告:美国怕的不是导弹,是中国的另一种发展方式 冷战结束后,美国依靠IMF、世界银行和北约,成了全球的主导者:给其他国家贷款时,会附加政治条件;教其他国家搞民主,前提是要听美国指挥。 但中国走出了不同的路——把发展放在优先位置,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这才是让美国不安的根本原因。 美国的援助往往会附加政治条件,而中国提供的是从蒙巴萨到内罗毕8小时就能到货的便利,是能让一家人维持生活的工作机会。 第二重警告: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正在慢慢变化 以前提到美国航母,西太平洋的国家大多会让步。 但现在,美国海军的自由航行已经不是想做就能做。 2024 年 11 月,解放军在黄海北部实施军事任务期间,美日韩将原计划的联合空中演练地点从三八线以南调整至济州岛以东空域。 这背后就是中国军力的支撑。 第三重警告:美国的强硬,是制度里自带的本能 2025年10月,中国芯片设计指数单月波动超过6%,背后是美国不断升级的芯片封锁。 这种打压手段并不新鲜——上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二十年都没缓过来。 美国的打压不是一时的情绪爆发,而是制度层面的冷静行动。 对苏联搞冷战围堵,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轰炸,对日本进行金融收割,现在对中国搞全面消耗战,从 2018年的贸易战芯片等领域的技术封锁,每一步都经过战略计算。 米尔斯海默说出了实话,但没说透最终的结果。 美国靠打压别人树立权威,中国靠帮助别人建立信任;美国迷信武力的作用,中国明白时间的价值。 2025年的世界,已经不是美国能靠武力掌控的舞台。 当蒙内铁路的汽笛声盖过霸权的宣扬,当自主创新的芯片突破封锁的障碍,历史已经给出了 答案:真正的大国崛起,不是取代谁,而是走出一条能让更多人过得更好的路。 这或许才是美国最该害怕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