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老去的60后,过了六十岁,如果回老家盖房子,就会明白以下“四个真相”:一是曾经以为的老邻居与你早已没了情义,而是满心满眼都是利益;二是费力盖好了房子,实际上住不了几天,也没法在老房养老;三是本以为兄弟最亲,其实伤你最深的正是那些留守老家的兄弟亲戚;四是回老家盖房子只是你的一厢情愿,儿女多半都会反对。 “一村生万象,人间小天地。”本以为,匆匆出走半生,归来还是家乡最养人。其实是,出来的时候好好的,却发现自己回不去了。 邻居老陈在退休半年后,心血来潮回到老家盖房子。但是,他的这个想法刚一说出来,就遭到了儿子和儿媳妇的强烈反对。 儿子反问道:“您都六十好几了,即便长寿也是需要住的离我们近一点,万一有个好歹,我们能及时赶到,再说了,我不会回去住,你孙子也更不会回去住了,这不是浪费吗?” 老陈却认为,自己已经出来大半生了,老家还有一个快七十岁的大哥,当年的老宅再不翻新估计几场大雨就要倒塌了,更主要的是,他自己想回家了。 老陈当年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农村的人。当时全村父老乡亲,甚至镇上的书记都以他为荣,在他离家那天,热情欢送他。 他也争气,名牌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机关单位工作,一路走来,没什么大成绩,但是也没什么错,仕途顺利,人生顺遂,可谓没有给家乡丢脸。并且在自己在位的时候,也着实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过贡献。 但是,直到最后,儿子依然不同意,与老陈闹得非常不愉快。最终老陈还是回了老家。 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曾经心心念念的老家,在实打实回去后,却陡然发现已经变了模样。 为了翻盖老宅,他多次递交了申请,镇上也派人来测量了好几次,也给画好了宽度,但是大队就是不给批示文件,所以,他迟迟无法动工。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是邻居老王在背后找事,理由是老陈要盖二层小楼,这样他家就没有隐私可言了,所以不同意在文件上签字。 老陈不得不亲自带着礼品登门拜访,不仅带去了好烟,而且还带去了名贵的好酒,说了一番好话,老王这才勉强答应,而且还提了别的条件。 这让老陈心里很不是滋味,想当年老王家里穷,总是饿肚子,老陈可是总是偷偷给他吃的,甚至衣服都送给他穿,还帮他一起打架,可是这些情义都随着岁月的渐长慢慢消散了,如今剩下的只有利益了。 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后,新房终于完工了。老陈满心欢喜,在新房请各位亲戚朋友们吃了一次席,他本想这是圆满的结局,可是还是发生了一件令他彻底伤心的事情。 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亲大哥竟然在宴席上,公然抨击他,口出狂言,认为这个老宅也有他的份,他盖了新房,应该给他十万元钱作为补偿。 这让老陈当场红了眼眶,面对众人,他的内心五味杂陈,第一次为回老家盖新房感到懊悔。 宴席散去后,他一个人失落地站在院子里,望着那颗老槐树偷偷悲伤地哭泣了。 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后,他思量再三后决定把房子卖给了大队村委会,房款扣除盖房的成本钱后,与大哥一分为二。 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渐渐老去的60后,匆匆出走半生,还是对故乡甚是留念,但是,现实是:古人已非,利字当头。新居空置,归期如梦。至亲成伤,旧怨新愁。代际断裂,唯此心安处。 王维曾在《终南别业》中写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对于渐渐老去的60后,真正的归宿可能不是地理上的回归,而是精神上的安顿。 聪明人的做法,不是回老家盖房,而是将建房的资金转为自己的养老基金,在城郊寻一处生活方便的居所,安心养老。 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地栖居。” 因为,故乡从来不是一个地域,而是一段时光。故乡从未远去,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新生。 渐渐老去的60后,终究要在漂泊与坚守,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纵然“回不去”是这一代人的宿命,但依然可以在精神世界里,守护那个永远亮着温暖灯火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