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现金时代非常危险?为什么越是发达的国家,越不流行移动支付! 有些人第一次去欧美,会很惊讶地发现,那里的居民付款时依然用信用卡或现金,甚至排队结账的时候几乎没见有人拿着手机扫码。 这和国内商场、地铁、菜市场都能一部手机搞定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问题就来了,他们难道是技术跟不上?并不是。 在很多西方国家,信用卡的普及程度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几十年来,信用体系、消费习惯和金融服务都围绕信用卡建立起来。 在这些地方,刷卡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而且已经很方便,移动支付并没有带来压倒性的额外好处,所以人们并不急着改变。 再加上部分地区的网络和电力没那么稳定,一张实体卡往往比手机支付更可靠。更重要的是,一旦信用卡出现盗刷,当地的银行和保险公司一般会直接赔偿,这种安全机制也让人们对刷卡更放心。 中国的支付方式走向不一样,是因为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强大且统一的基础设施银联。它打通了全国所有银行的账户,让不同银行之间能够实时转账。 一旦手机支付出现,绑定银行卡就能直接划款,真正做到扫码后银行账户实时扣钱。这种模式的底层是统一的货币、统一的银行清算网络,因此移动支付能快速普及,而且交易路径清晰安全。 而西方的移动支付,大多是独立的“钱包”模式。用户要先把钱转进这个钱包,再用它消费,资金其实是在支付公司的体系里流转。 这么做不是他们不懂技术,而是因为他们的银行系统高度分散,不同国家有不同货币,汇率每天都会变化,跨银行的即时清算成本很高。 在缺少能覆盖所有银行的清算平台的情况下,让科技公司自己建一个封闭小生态,就成了更现实的选择。 中国的无现金社会能稳定运行,是因为它依赖的是银行内网的直接划拨,每一笔交易在受国家严格监管的体系内完成,安全性高。 如今数字人民币上线,更进一步把这种安全和统一推向极致,即使没有微信支付宝,依然可以用手机完成支付。 所以在看待国外支付习惯时,我们不必单纯用“先进”或“落后”来评判,这是两种不同社会土壤里长出来的支付模式。 中国的移动支付靠统一和高效腾飞,西方的支付方式在分散与成熟中延续,两者背后都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未来是各走各的路,还是逐渐融合,值得继续观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