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泉州市妇联“顶梁柱母亲”帮扶行动点亮困境母亲希望

有这样一群母亲:她们用柔弱的肩膀,独自扛起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维持生计的重担。她们是家庭的“顶梁柱”,却在生活的重压下,面临着就业困难、心理焦虑、亲子关系紧张等多重挑战。近年来,泉州市妇联深入贯彻落实省妇联部署,发动各级妇联组织实施“顶梁柱母亲帮扶行动”,以就业扶持、技能培训、心理关怀等精准举措,助力她们重拾信心、点亮生活,书写了一段段从困境走向希望的暖心故事。

精准摸排织密网:不让一位母亲被遗漏

“帮扶要走深,精准是根基。”泉州市妇联工作人员的这句话,是“顶梁柱母亲帮扶行动”的起点。行动开展以来,泉州市妇联以“三定三联三扶”机制为核心,搭建起“妇联组织+社会组织”的协作平台,集结“妇工+社工+义工”三支队伍,深入社区街巷、乡村院落开展“地毯式”摸排。

入户走访时,妇联干部在拉家常中摸清母亲们的家庭难处;电话沟通里,她们耐心倾听每一个诉求,记录下藏在语气里的焦虑;向邻里询问时,又细致核实每一份需求,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正是这样“走心”的摸排,让“一人一档”帮扶台账有了温度,“一家一策”精准对接有了方向。

截至目前,全市已确定帮扶对象198人次,一张覆盖全域的帮扶网络悄然织就。南安市还依托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平台,专门设置“家庭服务需求场景-困境母亲-‘顶梁柱母亲’发现”任务,发动网格员实时排查、即时上报母亲们的基本信息与帮扶需求,再通过动态更新机制跟踪进展——这双“智慧眼睛”,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母亲都不会被遗忘。

多元赋能注活力:一地一策托起“稳稳的幸福”

精准摸排找准了“帮扶靶点”,多元赋能则为“顶梁柱母亲”注入了“造血”的力量。全市各级妇联因地制宜、各出实招,形成了“一地一品”的帮扶格局,让希望的种子在侨乡大地生根发芽。

鲤城区妇联针对17名母亲的不同需求定制“一人一策”:想学手艺的,有家政服务、包袋加工培训;想闯新路的,有电商创业指导。如今,不少母亲已凭借学到的技能实现稳定就业,每月拿到工资时,脸上的笑容格外真切。

泉港区妇联则打造“3个1”帮扶互动机制:为每位母亲配1名主联络员、建1个互助群、开1条服务热线。“有困难找联络员,想聊天进互助群,焦虑了还能打热线”,这样的常态化关爱,让母亲们不再独自扛压。

晋江市的“玉兰计划”更是暖到了母亲们的心坎里。通过“三级摸排+专业服务”模式,妇联为24户困境母亲建立专属档案,88次入户探访送去生活物资,215次电话访谈传递心理慰藉;创业励志金帮想干事的母亲迈出第一步,心理赋能课程帮她们解开“心结”,亲子成长活动则让忙于生计的母亲们,有机会陪孩子逛一次博物馆、做一次手工。

在南安市,“木棉花工程”搭建起“3+N”关爱陪跑模式:社工、妇干、义工三方主力全程护航,女企业家、女性“两代表一委员”等N个群体主动加入。两场女性专场线上招聘会专门开设“顶梁柱母亲”专区,56家企业抛出358个岗位橄榄枝;5家木棉花灵活就业创业服务驿站落地后,岗位推荐、技能培训、资源匹配等一站式服务,让母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机会。

安溪县妇联联合县域社会组织,汇聚女企业家与巾帼志愿者力量,推出“定制化、小班化”技能培训。想学月嫂的,有专业讲师手把手教;想做电商的,有运营达人带教开店。截至目前,已有15位“顶梁柱母亲”通过帮扶捧起了“稳稳的幸福”。

德化县创新的“五步帮扶法”,更是勾勒出全链条支持的暖心图景。抚养五个孩子的涂女士,在丈夫因病离世后,一度被育儿压力、生计难题和债务压得喘不过气。县妇联得知后,第一步协调孩子入学减轻教育负担,第二步推荐保育员岗位帮她就业,第三步链接应急资金缓解燃眉之急,第四步开展心理疏导帮她走出阴霾,第五步建立长效保障防止返贫。如今重新振作的涂女士动情地说:“感谢妇联和社工的陪伴,让我有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微光成炬向未来:“娘家人”永远在身后

帮扶行动带来的改变,藏在母亲们的笑容里,也映在孩子的眼眸中。晋江市的蔡妈妈曾坦言:“这些年为了撑起家,每天像陀螺一样转,记不清多久没好好看过孩子的笑脸了。”直到参加妇联“守护玉兰”亲子活动,她才重新找回陪伴的温暖:“能带着孩子去看海洋馆,一起做手工,这些珍贵的回忆,以前想都不敢想。”

“每一位顶梁柱母亲都是家庭的英雄。”泉州市妇联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常常感慨,“我们能做的,就是当好她们的‘娘家人’,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帮她们减轻负担、重拾希望。”

如今,这场爱心行动仍在延续,点点微光正汇聚成照亮前路的火炬。下一步,泉州市妇联将持续深化“顶梁柱母亲”帮扶行动,进一步拓展社会合作网络,完善长效帮扶机制,推动帮扶从“解决温饱”向“赋能发展”升级——不仅要帮母亲们“活下去”,更要帮她们“活得好”,助力更多“顶梁柱母亲”实现经济独立、精神富足、家庭和谐。(供稿人:潘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