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记者走访成都街头:盲人过街缺乏引导设施视障人士期待设置过街盲道丨国际盲人节

四川在线记者唐子晴

10月15日,是第42个国际盲人节。和往常一样,家住成都市锦江区的视障人士刘京川带上自己的盲杖早早出门了,“每天上班,我都要搭乘公交车。”刘京川说,近年来,随着助盲意识的提升,社会各界都更关爱视障群体,现在出行也比过去方便了不少,但身边还是有许多视障朋友不敢独自出门。

盲人、盲杖和盲道,构成了大众印象里最熟悉的盲人出行画面,但在实际生活中,视障群体的基本出行,仍有一些难题需要关注和解决。比如,盲人过马路时,路口红绿灯虽有助盲提示音,但因为多盏红绿灯同时发声,提示音混在一起难以辨识;由于没有盲道和其他参考物,盲人在过马路时,容易走着走着偏离方向……国际盲人节之际,记者进行了走访。

视障人士期待设置过街盲道

走出家门,刘京川手中的盲杖开始忙碌起来,在“哒哒哒”的敲击声中,他的步速能够接近普通人正常行走,“小区和周围的环境都比较熟悉,走起来就轻松很多。”刘京川告诉记者,在上下班的过程中,他需要过两个路口。

车来车往,信号灯红了又绿,刘京川只能站在路边,仔细听车流声、感觉身边行人的行动,来判断是否可以通过。走上斑马线后,刘京川的步速明显慢了下来,“要尽量控制好方向,避免走歪或者走错方向。”

“我认识的很多盲人,出门要么家人带,要么就是自己拿盲杖,但走在路口的时候需要求助旁边的行人带他们通行,还有许多盲人不敢单独出门。”成都视障儿童俊博的妈妈洪燕说,除了盲道占用问题外,路口缺少引导设施也是一大问题。

盲人博士黄莺记录出行中遇到的盲道斑马线

目前,盲道主要分为长条形的行进盲道和圆点状的提示盲道‌。一个盲人从踏出家门口,到抵达外出目的地,需要一条连贯、无障碍的盲道,但在成都几乎很难实现。特别是在路口,盲人如果要过马路,提示盲道会提醒已经到达路口,但很少有凸起的斑马线“接力”供盲人使用。

已经习惯独自出行的视障人士刘烨菡伦告诉记者,相比人行横道,越开阔的环境,往往越需要盲道指引,“过马路时,要是没有提示音,也没有盲道,我们很容易失去方向,这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期待能够早日解决这一问题。”

优化盲道资源配置更为重要

“过街盲道不是一个孤立的设施,而是人行道盲道系统和道路交叉口无缝衔接的关键节点。它的设计和铺设必须充分考虑安全性、功能性和系统性,能清晰、准确、安全地引导视障人士完成‘停止—定位—转向—过街—回归’一系列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四川省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会长熊红霞说。

在北京、西安等地,部分路口斑马线设置了平行或垂直的盲道,引导盲人过街方向。

西安西影路上的盲道斑马线。图据抖音网友“谭走鱼尾纹”

在广西南宁,当地交警部门在一处常有盲人通过的路段增设了一条内嵌盲道的斑马线,据媒体报道,该斑马线同步配套智能助盲指引系统,每当有视障人士过街时,助盲指引系统就会感应到他们手环的信号,路口南北两侧的LED显示屏、警示灯、语音提示器等设备通过视觉和声音的方式,对过往车辆进行预警,提醒车辆减速礼让。

四川省盲协主席吴军认为,如今,我国大小城市都基本普及了盲道,盲道的数量很多,但经常有被占用或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如何资源配置、让盲道更好为盲人服务更为重要。“盲人朋友们如果发现盲道经常被占用,往后就不会再走盲道;如果总是需要依靠他人出行,也越来越不会主动出行。”“铺设盲道的目的就是让视障朋友们能独自出行。如果达不到这一目的,存在的意义便要打折扣。”吴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