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吴浩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成都全市接待游客超2800万人次。可喜成绩的背后,也有青年文旅志愿服务的一份贡献。
在文旅志愿服务方面,成都有哪些创新举措?近日,记者采访了共青团成都市委青年文旅志愿服务负责人赵谦。
从三个方面发力
助城市文旅志愿服务“破圈”
记者:在志愿服务助力文旅发展方面,成都有哪些主要做法?
赵谦:团成都市委紧紧围绕省市中心工作,坚持在赛事侧、城市侧一体推进文旅志愿服务,以青春力量助力文旅发展。
赛事侧,我们以成都世运会等重大赛展会的举办为契机,组织志愿者有力有序服务赛会,并联动机场车站、文旅场所等设置城市志愿服务小站500余个。同时,我们尤其注意组织不同语言专业的志愿者,为来自海外的参赛人士及游客提供翻译、旅游导览、消费协助等志愿服务。
城市侧,我们坚持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文旅活动,持续深化青年外语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丰富文旅志愿服务场景领域。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成都累计发布实施志愿服务项目超800个,并结合景区景点需求精准组织队伍上岗,如组织四川师范大学语言类专业志愿者在成都锦里景区为外国游客开展翻译等服务。
记者:城市文旅志愿服务的服务场景往往受限于旅游景区,如何“破圈”?
赵谦:我们主要从重大赛展会保障、重要时间节点保障和建立常态长效机制三个方面加大探索。
过去两年,团成都市委先后完成成都大运会、世运会等重大赛会志愿服务保障,并按照“办赛营城”思路设置城市志愿服务小站,同步开展文旅志愿服务。
在重要时间节点上,我们主要结合市内重要文旅活动拓展场景,例如,在国庆中秋期间集中组织引导青年参与文旅志愿服务。
此外,我们与成都东站等重要交通枢纽、春熙路步行街等消费商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旅游景点、四川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定期联系,因需设岗,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
而在建立健全文旅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方面,我们已构建起“常设一套组织架构、常备一支核心队伍、常态开展培训演练、常驻N个场景服务”的工作运行机制。例如,通过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发挥成都市青志协作用、成立专门团工委,确保文旅志愿服务有组织;结合赛会志愿者转化,招募储备1000名有实战经验的外语专业团员青年,确保文旅志愿服务有人员等。
打造“小青椒”品牌
为青年搭建实践锻炼平台
记者: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流程,成都在这些方面有何亮点?
赵谦:成都创新打造了“小青椒”青年志愿服务品牌,为广大青年搭建起实践锻炼、展现自我的平台。
同时,近年来,通过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赛展会的志愿服务保障任务,我们积累了赛会志愿服务工作经验,完善了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演练、组织管理等流程和体系。例如,在志愿者培训方面,成都依托赛会储备了稳定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可为后续各类志愿服务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目前,我们将这些经验形成了《大型国际赛会青年志愿服务成都实践》,并已在近期举行的“‘小青椒’再出发——践行新时代青年志愿者的使命担当”主题思政活动上发布。
记者:现阶段,成都在赋能青年文旅志愿服务持续深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赵谦:青年参与文旅志愿服务,在保障文旅场所、交通枢纽、公共文化机构运行,提升市民游客满意度,促进城市文明提升,展示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此,一方面,我们探索建设了成都“小青椒”青年外语志愿者队伍,并以该队伍为试点,逐步将服务范畴延伸到旅游咨询、秩序维护、游览讲解等文旅服务各领域,为后续深化成都“小青椒”青年文旅志愿者队伍建设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我们构建了专业化、常态化、品牌化的成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进一步推动“小青椒”从赛事志愿服务品牌向城市综合志愿服务品牌跃升,切实把成都青年志愿者工作打造成为“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思政品牌、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