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返乡创业青年李书鹏:“回家乡,不是退路而是出路”

秋阳透过落地窗,洒在桌椅上。窗外,是无边无际的稻田,风一吹,绿浪翻滚。“等到秋收,这里变成一片金黄,配上咖啡、书香,绝对治愈人心。”10日,李书鹏一边调整椅子的位置,一边信心满满地说。

这家新开业、集书店与咖啡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坐落于松溪县郑墩镇新兴的商业街上,是返乡青年李书鹏在家乡创立的第二家店。“说实话,真没想到回乡创业这么顺利。”他语气中带着些许惊喜,“去年年底刚在县城开出第一家咖酒馆,现在还不到一年,第二家店也顺利落地。”

作为一名“85后”,李书鹏的履历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大学攻读影视专业,毕业后进军影视传媒行业,拍过电视剧,也干过广告业,跟着剧组跑遍了全国多个城市。“那时候每天就像打仗,24小时待命,连续一周每天只睡两三小时是家常便饭。”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李书鹏身心俱疲,也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方向。

转机,来自家乡的召唤。去年,在松溪朋友的邀请下,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朋友告诉我,家乡变化很大,消费市场也逐渐成熟,又有创业政策支持,特别适合开一家有特色的咖酒馆。”一直对咖啡和调酒有着浓厚兴趣的李书鹏心动了。

说干就干。他一边向行业前辈虚心请教,一边自学咖啡萃取与调酒技艺,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本地朋友一起,打造出了第一家充满温度的小店。他们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创新推出融入松溪九龙大白茶的鸡尾酒系列,以及采用松溪百年蔗糖调制的特色咖啡,让地域风味与现代饮品实现了巧妙融合。

小店的独特气质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当地年轻人聚集,尤其是“00后”“10后”的顾客,把这里当作他们分享心事的“情绪驿站”。店里不定期举办主题沙龙、小型音乐会等文娱活动,还经常组织志趣相投的顾客一同出游,在小城中构建起一个温暖、轻盈的社交聚落。“听着大家聊生活、谈梦想,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在眼前展开。”李书鹏说,他就像个“大哥哥”,在这里结识了很多新朋友。

“回家乡,不是退路而是出路。返乡不仅带来了事业的转机,更让我找回了生活的节奏。创业固然辛苦,但精神上是前所未有的放松。”他笑着说,“现在的生活节奏我很喜欢,下午常会先独自在店里发会儿呆、看看书,等合伙人来了,就去健健身、游游泳,晚上再回到这儿打理生意。”他语气从容,“把生活过好,才能把事情做好。”

今年,李书鹏受邀参加松溪县举办的“夜话经济”活动。活动中,团县委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请他入驻郑墩镇正在打造的产城融合项目,在新建的综合商业街中开设书咖店。政府提供系列支持:免店面装修、租金减免、仅需营业分成,他几乎可以“拎包入驻”。李书鹏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份机遇。如今,新店在多部门的全程护航下顺利开业。

不久前,李书鹏被县里授予“返乡创业青年联盟主理人”称号。回顾这一段创业历程,李书鹏感慨颇深:“回乡发展,从来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主动选择‘求其适’,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与天地。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远比盲目追赶更重要。如今,家乡政策这么好、支持这么实,正是我们回来创业、扎根成长的最好时机。”

记者手记

在李书鹏的小店里,一句“向晚意不适,至窗屿咖啡”的水晶标语被挂在醒目位置,这是他选择回家乡创业的初衷——打造一个既治愈自己、也温暖他人的情绪驿站。

如今,越来越多青年人选择回乡创业。他们追寻的,不再是物质层面的积累,更是一场精神价值的探索——将个人理想融入家乡的发展建设,以持续的热忱投入日常事业,坦然面对创业过程中的挑战与沉淀。对他们而言,返乡不是退路,而是新路的开始。

创业之路,从来不曾一帆风顺。即便小店稳步成长,李书鹏也坦言偶尔会感到焦虑:“小城市的客流毕竟不如大城市稳定,过去在外一天的工作收入,甚至可能超过现在小店大半个月的经营利润。”话语背后,他没有丝毫后悔。“但我更喜欢现在的生活。回乡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定位、保持平和的心态。”

返乡创业不仅是个体选择,更是新一代青年与家乡发展的双向奔赴。今年以来,松溪县积极推动青年“回家乡来、助乡村兴”,出台了创业“一张床”等13条硬举措,同步推出青年入乡指南、实施青年人才“风筝计划”等,为返乡青年提供坚实后盾和政策支持。期待在这片热土上,能涌现出越来越多年轻人,书写既属于自己、也与家乡共同成长的故事。

□本报记者徐陆锋程若兰通讯员夏贵萍吴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