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最近被“气着了”,原因很直接:他们惊讶地发现,俄罗斯用来打他们本国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居然还有不少原材料是靠西方国家间接提供的。 尤其让乌克兰心里不是滋味的,是意大利竟然向俄罗斯出口了超过200吨液态原材料,这些材料正好让俄罗斯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外壳。 不光是意大利,比利时、波兰这些欧洲国家也都被媒体扒出参与了对俄材料供应。 乌克兰一边在前线苦苦支撑,一边还得面对西方盟友在经济利益上“说一套做一套”,自然会觉得很不是滋味。 说实话,俄乌冲突打到现在,各种制裁、各种外交风波已经成了常态。 乌克兰一直希望西方国家能齐心协力,把对俄罗斯的物资、技术、钱袋子都给断了,这样最起码能让俄罗斯的军工生产慢下来,乌克兰这边的压力也能小点。 欧洲很多国家和俄罗斯的经济联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断干净,尤其是能源、原材料还有精密仪器,这些东西俄罗斯有需求,欧洲不少企业也指望着这块生意。 就算欧盟层面三令五申,具体到每个国家、每家企业,能不能完全执行、想不想严格执行,其实说到底还是利益优先。 乌克兰方面自然不乐意。 泽连斯基多次公开呼吁西方国家“别再犹豫”,要对俄罗斯“零容忍”,尤其是涉及军用物资、关键原材料的出口上。 但现实是,西方国家内部意见分歧很大。 美国虽然在对俄高科技产品出口上管得最严,但企业通过第三方国家“曲线出口”的现象依然存在。 新闻媒体也多次报道,美国产的芯片、电子元件通过土耳其、哈萨克斯坦这些国家流入俄罗斯,最后还是用在俄军装备上了。 俄罗斯其实也很会钻这种空子。 他们通过第三国贸易,把被西方列为敏感物资的材料绕道运回本国。 像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这些“中转站”,早就成为俄罗斯进口高科技和关键原材料的新渠道。 俄罗斯官方也很坦诚,称军工生产虽然有挑战,但各种办法还是能拿到需要的东西。 乌克兰这边看得很清楚,一方面靠着西方援助扛着,另一方面却发现俄罗斯的武器和弹药根本没被“卡脖子”,心里自然憋屈。 总的来说,乌克兰这次“发现”西方国家还在给俄罗斯军工“输血”,其实是国际利益博弈下的必然结果。 西方国家在道义上支持乌克兰,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优先考虑自己的经济和企业,不可能彻底和俄罗斯“断绝往来”。 俄罗斯也很清楚西方的难处,通过各种渠道保证军工生产不被卡死。 乌克兰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接受现实。 今后,要想让西方对俄制裁更彻底,没那么容易。 各国都会优先保护本国利益,国际政治就是这么现实。 对于乌克兰来说,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争取更多真实的支持,比一味指望外部强力制裁更重要。 参考: 上观新闻——“战斧”若真劈向俄罗斯,或引发又一次“古巴导弹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