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大家说蒙古国被中俄 “踢出局”,其实这话真有点夸张,但它在区域里的存在感越来越弱

大家说蒙古国被中俄 “踢出局”,其实这话真有点夸张,但它在区域里的存在感越来越弱倒是实打实的事儿。   这绝不是中俄故意打压,说到底还是蒙古自己没踩对节奏,加上这些年国际形势变了,中俄合作又越来越深,它夹在中间自然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先说说俄罗斯为啥不像以前那样跟蒙古热络做生意了。过去苏联时期,俄蒙关系好得能穿一条裤子,那都是有实际需求的。那时候苏联跟西方阵营对着干,急着要蒙古当中间的缓冲带,怕战略防线直接暴露。   为了把蒙古绑在自己这边,苏联还真下了本钱,帮它建了不少基础工业,像什么采矿场、发电厂,甚至连铁路都是苏联帮着修的。那时候蒙古也没办法,全国的能源、粮食几乎都得靠苏联接济,工业体系更是完全依附苏联,说白了就是得靠着苏联过日子,双方自然打得火热。   但苏联解体后这情况就变了。俄罗斯自己刚从解体的混乱里缓过来,战略重心早就不一样了,不再像当年那样需要刻意经营缓冲带。更关键的是,俄罗斯的经济重心也转了方向。   现在俄罗斯最看重的贸易伙伴是中国,2024 年中俄贸易额都冲到 2448 亿美元了,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三成还多,反观俄蒙之间的贸易,跟中俄这笔大买卖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对俄罗斯来说,蒙古那点市场体量实在不够看,与其花精力维持表面热络,不如集中资源跟中国搞能源、基建这些大项目,像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这种,收益可比跟蒙古做买卖实在多了。   当然不是说俄蒙彻底断了联系,现在俄罗斯的能源还占着蒙古国 92% 的供应呢,两国也在谈中俄天然气管道过境蒙古的事儿,但这种合作更像是 “维持基本盘”,早没了当年那种战略层面的热络劲儿。   再看中国这边,其实一直没少跟蒙古合作,毕竟蒙古的煤炭、铜矿这些资源正好是中国需要的。   2024 年中蒙贸易额都到 186.2 亿美元了,创了历史新高,蒙古 91.3% 的出口都卖到了中国,光是煤炭就从 2022 年的 3100 万吨涨到 2024 年的 8300 万吨。   但蒙古自己的问题太拖后腿,最要命的就是基础设施跟不上。中蒙边界那么长,却常年只有一个铁路口岸,煤炭出口大多得靠公路拉,不仅成本高得吓人,一到冬天还经常堵在路上,通关效率低得让人着急。   中国倒是愿意帮着建,之前蒙古国总理访华时,两国刚签了甘其毛都 — 嘎舒苏海图口岸的跨境铁路协议,这条铁路要是 2027 年通了车,每年能运 3000 万吨货,能帮蒙古多赚 15 亿美元,但这事儿早个十年八年推进多好?偏偏拖到现在,错过了不少发展时机。   这些年中俄合作越来越深,直接把区域合作的层级拉高了,蒙古夹在中间反而显得可有可无。就说中蒙俄经济走廊吧,虽然三国一直在推进,但真正的核心还是中俄两家的合作。   满洲里、二连浩特这两个口岸 2024 年的货运量加起来超 4500 万吨,中欧班列更是跑了 7700 多列,这些货运大多是中俄之间的往来,蒙古能插上手的地方并不多。   还有上合组织,蒙古国 2004 年就成了首个观察员国,按说早该借着这个平台融入区域合作,但它内部一直吵来吵去,有人担心加入后会影响 “第三邻国” 政策的自主性,结果眼睁睁看着上合组织扩员发展,自己至今还没转正。   反观中俄在合组织里搞安全合作、建互联互通项目,像中吉乌铁路说建就建,合作节奏快得很,蒙古跟不上这个步伐,自然就慢慢被边缘化了。   说到第三邻国政策,这大概是蒙古没踩对节奏的关键。这些年蒙古总想在中俄之外找靠山,跟美日欧搞战略伙伴关系,还建了蒙美日三边会晤机制,觉得这样能提升自己的地位。   可西方国家根本不是真心帮它,就是看中它夹在中俄之间的地理位置,想拿它当棋子。   就像俄乌冲突时,美英加这些国家的大使组团在蒙古开新闻发布会施压,日本外相也跑去敦促蒙古表态,但真要谈经济援助、搞基建合作,这些 “第三邻国” 就没影了。   要知道蒙古现在外汇储备也就 50 亿美元,每年能多赚 15 亿美元都能救命,可美日欧谁也没拿出真金白银,反倒是中国一直是它最大的投资来源国,外资存量都到 54.4 亿美元了。   蒙古把精力花在维持所谓的 “平衡” 上,反而耽误了跟中俄深化合作的机会,等反应过来时,中俄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合作框架,它能切入的缝隙自然就少了。   其实蒙古手里的牌并不差,地理位置特殊,还有丰富的矿产和可再生能源,本来能借着中蒙俄合作当区域交通枢纽的。   但它要么是政策摇摆不定,要么是行动太慢,比如基础设施拖了十几年才开始补短板,上合组织的机会也抓不住。   反观中俄,这些年合作越来越顺,贸易额翻着跟头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搞得热火朝天,在区域里的话语权越来越强。这么一对比,蒙古的存在感自然就降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