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刚落槌,科研圈的讨论就没停过,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评委邹晓冬的一番话,算是把大家心里的疙瘩直接摆到了台面上。 她没说啥狠话,但句句都戳在痛处 —— 现在中国科研论文在好些领域占比都过半了,可真正能称得上 “开创性” 的研究没几个,大多都是在现有成果上修修补补,做些锦上添花的活儿。 这话一出来,不光高校里的研究员们私下议论,连那些天天跟论文打交道的期刊编辑都觉得 “说到了点子上”。 咱先说说这论文数量的事儿,可不是空口说白话,有实打实的数据在那摆着。2025 年自然指数刚放出来的榜单显示,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早就是全球第一了,自然指数的份额达到 32122,比排第二的美国多出一万多,要知道 2015 年的时候还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呢。 更别说国际专利申请量和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都连续 5 年稳居世界第一,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早就在 2022 年就发现,中国对全球前 1% 高被引论文的贡献已经超过美国了。 按说这数据够亮眼了,可为啥邹晓冬还说 “开创性寥寥”?关键就出在 “从 0 到 1” 和 “从 1 到 N” 的区别上。邹晓冬在专访里特意提过,科学家最该做的是 “前人没做过的工作”,这才是核心。 可现在不少研究都是别人先搭好了架子,咱们跟着往里面填内容,看着热闹,其实没摸到根本。就像材料科学领域,中国论文占比常年居高不下,但真正像 “石墨烯发现” 那样能颠覆整个领域的原创理论,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科技部虽然说这几年基础研究经费涨了 70%,达到 2497 亿元,可钱花下去,更多还是集中在能快速出成果的 “改良型研究” 上,那些需要十年八年蹲守的冷门基础领域,很少有人敢碰。 这事儿不能怪科研人员不想好好干,说白了就是 “指挥棒” 出了问题。武汉大学有个研究学术评价的杨思洛教授就说过,现在职称评审、项目结项,都把论文当成硬指标,甚至出现了 “唯论文” 的情况。 你想啊,一个研究员要是花五六年啃硬骨头,可能一篇核心论文都出不来,到时候职称评不上、经费拿不到,全家喝西北风?反倒是找个成熟的方向做些改进,一年能发好几篇,升职加薪都快。 久而久之,大家都扎堆往 “好出成果” 的领域挤,谁还愿意冒风险搞原创?连期刊都在跟着这个指挥棒走。 有干了二十年期刊编辑的人说,前些年还发点实践报告、案例分析,现在为了迎合评价体系,只能多收理论性文章,那些工程技术人员写的工法总结、技术改进报告,投过去第一轮就被毙掉。 就像中车搞高速磁浮列车的丁叁叁总师,团队花十年把列车从试验样车做到工程化成熟,里面碳纤维材料的应用、动力系统的优化全是硬功夫,可这些实践成果想发篇核心论文比登天还难,反倒不如写篇 “磁浮列车材料应用综述” 来得快。 邹晓冬的话之所以引发热议,就是因为戳破了 “数量繁荣” 的泡沫。这些年咱们科技成就确实不少,C919 大飞机上天、北斗组网、新能源汽车卖遍全球,可这些大多是工程应用层面的突破,背后支撑的基础理论原创还是短板。 就像人工智能领域,咱们顶尖研究人员数量全球第一,大模型准确率能到 95%,但底层算法的核心创新,还是跟在别人后面跑。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不是没人管。2020 年就出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想打破 “唯论文” 的怪圈,还有高校开始搞 “代表作评价”,不看论文数量看质量。 科技部这几年也在加基础研究的投入,2024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 3.6 万亿元,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高被引科学家都有 1405 人次了。就像邹晓冬说的,只要找对方向保持专注,总能做出前人没做过的工作。 现在科研圈里对邹晓冬的话,一半是认同一半是无奈。认同的是她点出了真问题,无奈的是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年轻研究员在论坛上吐槽:“谁不想当牛顿、爱因斯坦?可现实是先得活下去。” 但也有人在坚持,比如搞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的团队,拿着长期项目经费慢慢啃硬骨头。 或许再过个十年八年,等评价体系真正理顺了,咱们的论文数量不光多,能拿得出手的开创性成果也会越来越多,到时候邹晓冬可能就会说:“中国科研终于找到门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