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乡村里,田间稻浪翻涌,村口挂起的灯笼映得处处都是烟火气。热闹的村景中,有群身影格外显眼,他们背着宣传册走村进寨,蹲在村口坡道上认真检查交通安全隐患,用方言把交通规则讲得明明白白,这就是交警村警,他们宣传守护不缺位,把交管服务送到乡亲们的“家门口”,用脚步织密乡村“平安网”。
农村道路复杂重点车辆密集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小渔村的田埂间,昆明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四大队八中队驻村辅警马春虎的身影已远远走来。
“老马,今天来得早哦。”
“过几天就是中秋了,我来瞧瞧大家的‘回家路’安全不。”
“看完来我家吃饭。”
“不了,还要忙着去下一村。”
现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搭着话,没有生硬的距离感,只有像邻里般的热乎劲。这份警民间的熟络与信任,正是昆明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推行驻村辅警工作机制取得实效的生动写照。
海口镇有74个村民小组,8万余名汉族、彝族等多民族群众在此聚居,村民日常多靠摩托车、三轮车出行。然而,村道路窄弯多,通行条件差,加之辖区内有省级化工园区,道路上每天通行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超过200辆,“农村道路复杂+重点车辆密集”的双重特点,让这里的交通治理工作面临特殊挑战。
创新推出驻村辅警模式
“传统的交通管理工作更多是在路面上,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走到群众身边。”昆明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四大队八中队中队长陈贵飞介绍,2023年12月,该大队在“一村一警”工作基础上,创新推出驻村辅警模式,还总结出“五清七强四到位”工作法,打通了农村交通安全治理与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马春虎便是该大队八中队的首批驻村辅警,土生土长的海口人身份,让他自带“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工作中,他身兼数职:既是基础数据采集员、交管工作信息员,也是交通事故隐患排查员、交通安全宣传员,还承担着内外沟通协调、矛盾纠纷调解、民情民意收集的责任,成了村里交通安全治理的“多面手”。
让源头治理有章可循
这份融入并非一开始就顺理成章,但随着民(辅)警一次次躬身实践,用实打实的行动破解村民难题,群众的态度也逐渐有了转变:骑摩托车戴头盔的多了,三轮车违法载人的少了,企业主动排查车辆隐患的多了……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正是驻村辅警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落到治理源头的有力见证。
为让驻村辅警模式更规范,该大队整合涉农地区工作经验,成立了以马春虎名字命名的“驻村辅警工作室”,明确工作内容、开展方式、日志规范等,让源头治理有章可循。驻村辅警模式运行以来,涉农地区交通管理工作覆盖面有效扩展,管控力度进一步强化,苗头隐患得以及时消除,群众的安全也多了重安心的保障。
成为一名驻村辅警,肩负责任与担当,忙碌且充实是马春虎的日常写照,也是昆明交警驻村辅警的工作缩影,在他们的默默守护下,美丽乡村增添了一份安宁与祥和。
记者查小高朱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