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的经济版图上,无数货车司机如同奔流的血液,昼夜不停地穿梭在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上,承载着社会运转所需的物资流转。然而,这群“马路上的游牧民族”长期以来却面临着权益保障的缺失与职业尊严的困境。近日,山东枣庄市通过深化部门联动,多措并举破解货车司机权益保障难题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与思考这一社会问题的鲜活样本。这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性的政策创新,更是对如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这一时代课题的深刻回应。

货车司机权益保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被速度时代遮蔽的结构性困境。全国近2000万名货车司机支撑着世界第一大公路运输市场,但他们却普遍陷入“三难三愁”的生存状态——休息难、吃饭难、停车难;愁油价、愁运费、愁家庭。他们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默默书写者,却也是社会保障网络的边缘人。高强度劳动、不确定收入、有限的社会参与,构成了他们职业生活的真实图景。这种困境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行业特性、制度滞后与社会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

枣庄的方案之所以值得关注,在于其以系统思维破解碎片化难题的路径选择。当地交通运输局没有将问题局限于部门视野,而是联合工会、公安、司法、卫健乃至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形成了跨部门的治理合力。从“暖心保障”行动为司机赠送互助保障卡,到发展上万名司机加入工会;从建设13处司机之家,到开展健康义诊活动;从建立诉求闭环处理机制,到为从业人员开通公积金账户——这些措施看似分散,实则构成了一个从物质保障到精神关怀、从工作条件到生活品质的多维支持体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枣庄将服务阵地建设作为突破口的意义。“司机驿站+红色驿站+工会驿站”的三位一体布局,不仅解决了司机们吃饭、休息、停车等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有形的权益保障空间和无形的情感归属场域。当司机们能够在标准化建设的“司机之家”获得片刻休憩,在“法律服务驿站”得到专业咨询,在“红色驿站”感受组织关怀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服务,更是被看见、被尊重、被关怀的价值认同。
而诉求解决的“快车道”机制,则体现了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转型。通过12328、12345等渠道收集诉求,建立“收集-转办-反馈”闭环,高效办结175件诉求,这种响应式治理将传统的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服务,将模糊的群体诉求转化为具体的个案解决,真正实现了“将民生实事办到司机心坎上”的承诺。

枣庄经验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治理逻辑:在高度流动性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单位制保障模式已难以覆盖像货车司机这样的灵活就业群体,唯有通过跨部门、多层次、网络化的治理创新,才能构建起与流动性社会相匹配的权益保障体系。这种治理创新不仅需要资源投入,更需要制度重构和价值重塑。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货车司机权益保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枣庄的实践只是这个宏大叙事中的一个章节。从全国范围看,行业恶性竞争导致的运价低迷、平台算法对劳动过程的隐形控制、跨区域社会保障接续障碍等深层次问题,仍需更高层面的制度设计和更广泛的社会共识来破解。
当夜幕降临,又有一批货车司机启动引擎,驶向远方。他们的车轮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千万个家庭的生计与梦想。枣庄的探索告诉我们,保障货车司机的权益,不仅关乎行业健康发展,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唯有让每一位为美好生活奔波的人都能享有尊严与保障,我们才能真正构筑起一个更有温度、更具韧性的社会。这需要更多地方像枣庄一样,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人文关怀为底色,共同织就这张权益保障网。(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戴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