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644年,刚刚称帝的李自成匆匆逃离京城。在路上,李自成做了一个决定,处死谋士李

1644年,刚刚称帝的李自成匆匆逃离京城。在路上,李自成做了一个决定,处死谋士李岩。事实证明,这是李自成最大的败笔,其严重程度甚至还在逼反吴三桂之上。这么说吧,吴三桂反了,李自成还有些许胜算。而处死李岩,李自成就翻不了盘。   山海关外一战,吴三桂与清军的铁蹄将曾经的“闯王”李自成百战经营的基业踏得粉碎,也让他北京城四十余天的帝王梦,醒得如此惨痛。然而,比军事溃败更致命的,是他心中的猜忌。于是,在这颠簸的亡命途中,他竟然决定处死他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李岩。   这个决定,在后世史家笔下,其悲剧色彩甚至超过了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之叛。   李岩本是河南的举人,一个文人,却因义愤与远见投奔了农民军,成为了李自成身边最具政治眼光与人文关怀的谋士。是他,为李自成规划了“迎闯王,不纳粮”的民心策略,将一群流寇,引向了争夺天下的正轨;也是他,在军中力主“勿杀人,以收民心”,试图以仁政替代暴虐。   当大顺军进入北京,文武将帅沉溺于拷掠追赃的狂欢时,唯有李岩保持了难得的清醒。他劝阻劫掠,保护前明太子,并一再上书,请求迅速安定民心,派兵驻防战略要地以拒清兵。他仿佛是注入这个大老粗起义军集团的一剂清醒剂,是连接“流寇”与“王朝”最关键的桥梁。   然而,在溃败的西逃路上,李岩的忠诚与担当,在阴谋谗言的折射下,却变成了最危险的野心。当他看到河南故地因局势动荡而叛乱蜂起时,他主动向李自成请缨,愿领两万精兵,前往平定。   这本是危局中力挽狂澜的忠勇之举,但在另一个谋士,宰相牛金星的口中,却成了致命的毒药。   牛金星偷偷跟李自成说:“李岩这个人很有本事,绝不是那种能长久甘居人下的角色。河南又是他的老家,如果把大军交给他,让他回去,我们再也没法控制他。那句预言李家天子将得天下的谶语‘十八子,主神器’,难道说的不是他李岩吗?”   这句流传已久的谶语,精准地扎入了李自成最敏感的神经。他刚刚经历了从权力顶峰跌落的剧痛,对任何潜在的威胁都变得杯弓蛇影。李岩的才能,李岩的声望,李岩在河南可能获得的乡党支持,此刻都成了催命符。   猜忌,这个上位者普遍的弱点,让李自成点头了。一场鸿门宴随即设下,牛金星以劳军为名,在帐中伏下甲士,将前来赴宴的李岩及其弟李牟一举擒杀。   可随之崩塌的,却是摇摇欲坠的大顺军心。李岩死后,队伍里的人心一下子就散了。军中像刘宗敏这样的悍将,听闻消息后拔刀怒斥牛金星,几乎引发内讧;像宋献策等有识之士,则彻底心寒。李自成集团本就脆弱的凝聚力,在这一刻全都土崩瓦解。   从更深远的角度看,李岩之死,标志着李自成集团彻底放弃了向一个成熟、理性的政权转型的最后机会。   因为,吴三桂的反叛,是外部的雷霆一击,虽沉重,但若内部团结,策略得当,退守关中,或许尚有周旋的余地。然而,处死李岩,却是内部的癌变。它恰恰证明了李自成在关键时刻,缺乏一位开国帝王应有的胸襟与识人之明,他无法驾驭比他更优秀的人才,最终就只能带领他的王朝,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潼关的夕阳,汉中的古道,都见证了这支军队最后的溃散。李自成,这位一度将崇祯皇帝逼上煤山的“大顺天子”,最终竟然在湖北九宫山死于地方乡勇之手。   信源:《明史》、《绥寇纪略》 文│一阳 编辑│史叔

评论列表

罗良弢
罗良弢 18
2025-10-17 16:30
闯贼祸害中华

用户95xxx95 回复 10-17 16:38
没他中华也没了,不过是早几年晚几年而已,崇祯志大才疏,猜忌心重长不了的

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 10
2025-10-17 16:46
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只是争夺天下而已,从来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学历史课本上对太平天国起义历史作用的评价也已经改变了。

用户52xxx86 回复 10-18 07:31
太平天国加重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灾难!

南飞雁
南飞雁 8
2025-10-17 18:24
乌合之众,难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