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新的重要成果;政法机关深入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激发市场活力;2024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5.7%,我国是世界公认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在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发布会上,中央政法委秘书长訚柏在介绍“十四五”时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关情况时说,“十四五”期间,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历史性成就,为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
“没想到提的建议被写进了法律,太激动了!”湖南省宁乡市黄材镇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立法信息员龚学军高兴地说。2025年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修正案,其中采纳了黄材镇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出的6条立法建议。
这些建议从基层实践中来,最终成为国家法律的一部分,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
每一次立法,都是时代命题的回应、人民智慧的汇聚、法治建设的跃升。“十四五”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从2021年至今,新制定法律36件,修改法律63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35件,作出法律解释1件;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有效法律306件,行政法规和监察法规600余件,地方性法规1.4万多件;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2024年4月,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一审宣判。法院认定作为配音师的原告,其声音权益及于案涉AI声音,明确保护自然人的数字化人格权益。法官表示:“案件的审理,表明了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和应用,法院始终坚持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保护。”
依法审理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等新类型网络侵权纠纷案件,依法审理涉未成年人直播打赏案件……面对数字时代的新需求,最高人民法院坚持支持和规范并重,制定了人脸识别、网络消费、涉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等司法解释,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促推人工智能为民、向善、守法,保障各类新型数字商业模式依法、规范、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达4602万件,较2020年增长41.5%,一、二审服判息诉率达98.03%。这组数据背后,折射出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成为社会共识。
“十四五”期间,司法服务绿色发展更加积极主动,检察公益诉讼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领域案件34.8万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占比90%,成效明显。
地处山东、江苏、安徽等省交界处的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曾由于执法主体分散、区域协调联动不足等原因,流域生态环境受损严重。2021年,最高检决定进行公益诉讼立案,历时1年零11天,力解“九龙治水”难题,让南四湖跃升成为“5A”级景区,再现绿水青山美丽画卷。
“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为生态公益保护贡献了新样本、新形态。”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说。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十四五”期间,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民生福祉的法治保障更加坚实。
“跨省维权不用来回跑,在手机上就能办完所有手续,太给力了!”身在山东菏泽的农民工刘某,通过“洪湖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成功拿回被湖北洪湖籍包工头拖欠的劳务报酬后,特意给洪湖市法律援助中心发来感谢信息。
群众找法“有门”,靠法“有路”。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并持续完善,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加力提升法律服务质效,5年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7亿多次。目前,我国有律师83万人、仲裁员6.7万人、公证员1.5万人、司法鉴定人4万人、法律援助工作人员1.2万人。“十四五”期间,全国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7900多万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不断发展,“院坝调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邻里议事厅”释放治理新效能,村民小组“法律明白人”全覆盖……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汇聚起法治中国建设的澎湃力量。
奉法者强则国强。新时代新征程上,法治中国的足音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