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剩菜盲盒”吸引年轻人

转自:沈阳日报

下班时间刚过,市民小欣用手机打开一款小程序,搜索附近商家的“剩菜盲盒”,下单了一个售价11.9元的知名品牌烘焙店“面包盲盒”。按照订单提示的取货时间,小欣到店家取走盲盒,回家拆开看到,里面有一个贝果、一个小可颂、一个牛角包,一个雪媚娘。“还是很物超所值的!”小欣计算了一下,如果正价购买这几样东西,要花费30多元。

随着“万物皆可盲盒”的消费新形态兴起,像小欣这样,相当一部分都市年轻人把拆“剩菜盲盒”当成了日常。

所谓“剩菜盲盒”,并不是“别人盘子里吃剩的菜”,而是指商家把当天做好但没卖完,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打包成“盲盒”,以低折扣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食品的种类以烘焙食品、寿司、熟食、轻食沙拉居多,也有奶茶、果蔬汁、咖啡等饮品。此外,还有非食品类的鲜花盲盒等。

年轻人快乐“薅羊毛”

“剩菜盲盒”之所以会流行开来,首要原因当然是省钱,大部分盲盒售价只有实物原价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记者打开一个“剩菜盲盒”平台,根据手机地理位置,平台会推荐附近的商家及上架的盲盒。原价60元~63元的面包盲盒,只售23.9元;原价30元的沙拉盲盒,11.9元就能买到。有许多品牌商家的“剩菜盲盒”一上线就被抢光。

花三折、五折的钱,就能吃到同样一款食物,而且盲盒里的种类也很丰富,这让消费者实实在在薅到了“羊毛”。对于很多商家来说,当日销售不出去的食品,放到第二天或口感损失或过期变质,与其倒进垃圾桶,不如以“盲盒”形式低价售出,既能减少食物浪费,也能弥补一部分成本损失。

与此同时,“剩菜盲盒”也是可以成为商家的一个全新促销手段和获客渠道,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到店体验,逐渐培养消费习惯,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例如某五星级酒店,经常会上线早晚餐盲盒,售价仅二三十元,非常抢手。“因为来取‘剩菜盲盒’,第一次走进五星级酒店,也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一位“剩菜盲盒”爱好者说。

小盲盒装着大责任

除了为个体消费者省钱、为商家降损之外,“剩菜盲盒”诞生和流行的更高出发点,则在于公共责任和社会意义。

食物浪费是一个全球性难题。记者查阅资料显示,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生产的食物有五分之一被浪费掉,浪费总量达10.5亿吨。而食物生产的每个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消耗大量水、电等能源,进而影响气候变化。《科学》期刊的研究显示,全球食物系统一年产生的温室气体多达1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总温室气体排放的1/3左右。可以说,减少食物浪费,对每个“地球公民”来说,是应对气候变化最日常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着“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传统,在全社会倡导了多年的“光盘行动”,就是对食物浪费的一种坚决抵制,更是提倡人们树立绿色、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剩菜盲盒”吸引年轻人)

“消费不浪费、便宜样又多”“享受拆盲盒的快乐,还能传递做公益的善举”,这些理由足以让都市年轻人爱上拆“剩菜盲盒”。

拆盲盒也须防“踩雷”

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形式,拆“剩菜盲盒”也需要消费者判断是否适合自己,根据实际需求去下单,以免造成二次浪费,或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

首先,既然是“盲盒”,特点就是不能自主挑选里面有什么,要视当天商家卖剩的商品是什么而定。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拆盲盒的快乐源泉。当然,也不可避免有“踩雷”的风险。比如一位不爱吃肉类的网友,就分享了不好的体验——在“剩菜盲盒”里拆出了自己不喜欢吃的猪扒包。

其次,保质期也是必须关注的重点,多数“剩菜盲盒”食品保质期都很短,甚至很大一部分是当日过期,如果不能及时吃完,可要小心别吃坏肚子。特别是有食物过敏史的消费者,更要留心查看食品成分。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