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最近国际局势又有新动向,美国总统特朗普在 10 月 15 日公开宣称,印度总理莫

最近国际局势又有新动向,美国总统特朗普在 10 月 15 日公开宣称,印度总理莫迪已经亲口承诺,印度将停止从俄罗斯购买石油。   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得意洋洋地表示,这是 美国的一个巨大进展,还不忘吹嘘莫迪是我的好朋友,他热爱特朗普。不过,这番言论刚一传出,立刻引发了全球关注,尤其是印度国内的强烈反应。   从表面上看,特朗普的表态似乎是美国在能源外交上的重大胜利。毕竟,印度作为俄罗斯石油的最大进口国,2025 年 9 月每天从俄罗斯进口 162 万桶原油,占其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一。   如果印度真的停止采购俄油,不仅会直接打击俄罗斯的能源收入,还可能在全球能源市场引发连锁反应。然而,印度外交部在次日的回应却耐人寻味。   这已经不是印度第一次在美俄之间 “踩钢丝” 了。自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印度一方面顶住美国压力,持续扩大俄罗斯原油进口量,甚至在 2024 年 12 月与俄罗斯签署了长达 10 年、年交易额达 130 亿美元的原油供应协议。   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与美国加强贸易谈判,缓解关税压力。例如,2025 年 2 月莫迪访美时,双方曾达成协议,将美印双边贸易额在 2030 年前提升至 5000 亿美元,并计划让美国成为印度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方。   这种 “左右逢源” 的策略,既反映了印度在能源安全上的现实考量,也暴露了其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   特朗普显然不满足于仅让印度 “屈服”。在宣布印度承诺停购俄油的同时,他直言 “下一步是让中国也做到这点”。这一表态并非空穴来风。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通过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迫使中国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例如,2025 年 2 月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时,就特别将原油、液化天然气等能源产品列入制裁清单,中方则针锋相对地对美国能源产品加征 10% 至 15% 的关税。   尽管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和 LNG 仅占总进口量的 1.7% 和 5.4%,但此举更多是象征性的政治博弈。美国正在通过多边机制和技术封锁,构建针对中国的能源包围圈。   美国联合盟友推动 “印太经济框架”,试图在能源供应链上排除中国;同时以 “国家安全” 为由,限制对华出口高端油气开采技术和设备。不过,中国也并非被动应对。   2025 年 9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丁薛祥与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共同主持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会议,双方明确将深化石油、天然气、核能等领域的合作,并探讨氢能、储能等新兴领域的协同发展。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已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达 380 亿立方米,2025 年前 5 个月中国自俄进口管道气同比增长 29.4%。这种背靠背的能源合作,不仅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也成为应对美国施压的重要筹码。   回到印度的问题上,莫迪政府面临的压力远不止于美国的制裁。尽管特朗普宣称印度 “很快就会停止” 购买俄油,但现实操作中存在巨大障碍。   印度炼油厂高度依赖俄罗斯的低价原油。以信实工业为例,其位于古吉拉特邦的炼油基地每天加工 124 万桶原油,其中大部分来自俄罗斯。   如果突然转向美国或中东原油,不仅需要重新调整炼油工艺,还可能导致成本飙升。印度国内政治环境复杂。反对党已开始质疑莫迪的外交政策,认为其在美俄之间摇摆不定,损害了印度的战略自主性。   印度与俄罗斯在军事、航天等领域的合作根深蒂固,仅 2024 年两国军贸额就超过 50 亿美元。如果为了迎合美国而牺牲这些合作,可能引发国内强烈反弹。   相比之下,中国在应对美国能源施压时显得更加游刃有余。中国通过多元化能源进口渠道降低风险。除俄罗斯外,中国还与沙特、伊朗、阿联酋等国建立了长期能源合作关系,并积极开发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为其提供了战略主动权。   中国光伏组件、风电设备产能占全球 80% 以上,储能电池产量占全球 70%。这种产业优势使得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遏制中国能源转型的努力收效甚微。   尽管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加征高额关税,但中国企业通过在东南亚设厂等方式,仍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特朗普关于印度和中国能源政策的表态,本质上是美国试图维护其全球能源霸权的一次试探。   无论是印度的 “骑墙策略” 还是中国的 “自主创新”,都显示出单极霸权时代的终结。对于印度而言,如何在能源安全与外交压力之间找到平衡,将是莫迪政府的重大考验。   对于中国来说,持续深化与俄罗斯等国的能源合作,加快清洁能源转型,才是应对外部挑战的根本之道。这场大国之间的能源博弈,远未到落幕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