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明区蘇村锦鲤文化街区,一幅幅精美灵巧的墙绘作品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打卡。这些墙绘出自佛山高明技师学院54名师生之手,他们通过艺塑微改造实践,以墙绘为媒唤醒乡土记忆,为乡村建设注入艺术活力。
艺塑微改造实践是政校合作项目,也是高明区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具体实践。高明区正积极实施“艺塑乡村”行动,通过艺术赋能乡村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向“魅力乡村”转变,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艺塑苏村打造“会说话的墙”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蘇村锦鲤文化街区作为高明的文旅顶流,吸引了超过76万名市民游客。这个以“锦鲤”为魂的古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为游客打造了一场出圈又出彩的文旅盛宴。一面面精心绘制的墙绘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焦点。
假期前夕,荷城街道党工委、农业农村办公室和佛山高明技师学院艺术设计系师生团队,发动54名师生在蘇村锦鲤文化街区开展艺术微改造项目。他们将服装、室内、影视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精准对接到乡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对乡村文化的深度发掘与创意表达能力,使原本朴素的村庄墙面化身为现代艺术画卷,推动蘇村锦鲤IP和农文旅融合再升级。
改造过程中,师生们以墙面为布、色彩为言,将灵动的锦鲤、古旧的村屋轮廓、现代艺术线条巧妙结合,绘制出一幅幅承载村史文化与村民情感的墙绘作品。佛山高明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造不仅焕新了乡村风貌,更探索出“艺术介入乡村”的可持续路径,将教学实践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真正践行了“技能改变生活、设计赋能乡村”的育人理念。
高明区深入实施“艺塑乡村”行动,成功搭建多方参与平台,统筹政校村企新生力量,在人居环境、乡村风貌、农文旅融合方面推动荷城街道苏村、更合镇白石村、明城镇明西村等多条乡村华丽蝶变。
以美润乡绘就乡风文明画卷
苏村的艺塑微改造,只是高明区以“艺塑乡村”助力“百千万工程”的一个生动缩影。今年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也是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的收官之年。在此背景下,高明区正式印发《推进“文明乡约”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实施方案》,将“艺塑乡村”理念深度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三大核心举措,为乡风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方面,强化人居环境整治美学理念,彰显“艺塑乡村”魅力。高明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及“十村共创·和美高明”工作,立足农村人文历史、自然禀赋,在全区实施“艺塑乡村”行动。例如,杨和镇石水村将旧陶罐、老农具改造成庭院装饰,让闲置物品变身“乡愁符号”;明城镇坟典村把闲置空地打造成“乡愁小广场”,为村民提供兼具美感与功能性的公共空间。通过“政府搭台、艺术家引领、社会开发、村民参与”的模式,因村制宜开展乡村墙绘、艺术小景布置,推动“美丽乡村”向“魅力乡村”加速转化。
另一方面,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激发乡村建设精神动力。今年2月底,高明以更合角仔节为契机,启动2025年“四季乡悦”文化惠民进乡村活动,首个篇章“春悦”以“临空白石百食荟”形式亮相。村民逛夜市、尝美食、看演出,不仅丰富了精神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文明素养,让文明的种子在乡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此外,引进乡村文艺产业,赋能乡村发展活力,通过多元举措涵养乡风“内在魂”。高明区整合图书阅读乡村行、非遗进乡村、百村篮球赛等资源,开展乡村文化展览、村史讲座、“村晚”演出等活动,让“村史有人讲、村歌有人唱、村赛有人办”。同时,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热心公益的文明风尚在乡村蔓延。
未来,“艺塑乡村”行动将继续深化政校、政企、政村合作模式,吸引更多社会优质资源汇聚乡村,为高明“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持续注入艺术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