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加拿大谈妥了 10月17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和加拿大外长阿南德举行了会谈,此次会谈取得圆满成功,双方一致同意加强高层交往,深化更多领域的合作。 先从农业说起,这可是中加合作的老底子,加拿大的油菜籽、猪肉这些农产品,一直是中国市场的常客。 但前两年因为贸易摩擦,双方闹得有点不愉快,这次会谈,双方特意提到要建立农业领域的常态化对话机制,说白了就是要把过去的矛盾摊开来说,别让误会影响生意。 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已经开始行动,当地农业部门正和中国企业商量,准备在粮食仓储技术上搞合作,这样一来,加拿大的小麦就能更高效地运到中国,中国的农业科技也能在北美落地生根。 能源合作是这次会谈的另一个亮点,加拿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中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按理说合作空间很大。 但之前因为管道建设和投资审批的问题,进展一直不顺利,这次不一样了,加拿大跨山输油管道扩建项目去年刚开通,中国就成了新增产量的最大买家。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双方在新能源领域找到了共同点。 加拿大的氢能技术全球领先,中国在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上独占鳌头,双方打算在温哥华建一个氢能研发中心,把加拿大的技术和中国的市场结合起来,说不定能在全球清洁能源竞赛中跑出加速度。 气候合作是中加关系的新增长点,加拿大在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上有经验,中国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上走在前列,这次会谈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在湖北建立一个联合实验室,专门研究如何把加拿大的碳捕获技术应用到中国的钢铁和化工企业。 更有意思的是,双方还在天津搞了一个循环经济产业研讨会,加拿大企业带来了他们的塑料回收技术,中国企业则展示了废钢再生利用的新方法,这种“技术换市场”的模式,说不定能成为全球绿色合作的新范式。 中加这次合作,表面上看是解决了几个具体的经贸问题,实际上是在重构全球产业链的信任体系。 在单边主义抬头的今天,两国能抛开意识形态的分歧,在农业、能源、气候这些关键领域达成合作,本身就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坚守。 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资源互补,而是在技术、标准、市场等多个层面的深度融合,为其他国家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开展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 当然,中加关系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一些敏感问题上还存在分歧,但这次会谈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那就是只要双方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中加合作带来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以后能买到更便宜的加拿大牛肉,用上更清洁的加拿大天然气,还能通过文化交流了解更多异域风情。 这种合作,既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中加外长会谈强调重建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