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21年,弗莱明在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打了个喷嚏,一点鼻腔粘液刚好滴在培养基上。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事情是,这个小小的举动,竟然帮助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药物,在70年内救了上亿人性命,让人类寿命得以平均提高了15年! 1921 年,弗莱明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将一滴鼻腔粘液滴到了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上,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鼻腔粘液滴落的周围区域很干净,没有任何细菌生长。 六年之后的 1927 年,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这次不是鼻腔粘液,而是一块不知从何处飘来的霉菌落在了培养基的边缘,结果,这块霉菌像有 “杀菌能力” 一样,高效地杀死了周围的葡萄球菌。 从这两次情况能看出,弗莱明两次遇到了可能推动研究的 “灵感契机”,但只靠这些偶然的契机远远不够。 比如第一次发现的物质,他将其命名为 “溶菌酶”,但这种物质的杀菌效果很弱,经过七年研究后,还是不得不放弃。 这说明,偶然的机会只是给了研究一个方向,后续还需要大量的努力才能推进,那为什么弗莱明能抓住这两次偶然的机会呢?因为他早就为捕捉这类科学发现做好了充分准备。 这种准备要从他的童年说起,弗莱明在苏格兰的乡村长大,从小就养成了敏锐的观察能力,能注意到别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培养基上那些细微的变化,很可能会被当成实验失误或无关现象而忽略。 弗莱明人生的重要转折也很有戏剧性。他 20 岁时,继承了舅舅留下的 250 英镑遗产。在当医生的哥哥建议下,他放弃了原本在技校学习的谋生技能,转而选择学医。这条道路不仅让他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让他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对他研究方向影响最关键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前线经历,在前线,他亲眼看到传统杀菌剂的弊端 —— 这些杀菌剂在杀死细菌的同时,也会对人体自身的细胞造成严重伤害。 这让他产生了一个坚定的想法:一定要找到一种只杀死病菌、不伤害人体细胞的 “理想杀菌药物”。正是这个想法,让他对任何可能有抑菌效果的现象都保持高度关注。 不过,从发现有抑菌作用的物质,到研发出能实际救人的药物,中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弗莱明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青霉素的研究曾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未提纯的青霉素毒性很强,直接使用可能危及生命;二是青霉素的性质不稳定,很难长时间保存;三是当时的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想要提取出高纯度的青霉素非常困难。 面对这些重重困难,弗莱明曾一度想过放弃,青霉素的研究也因此中断了十多年。 直到 1939 年,随着技术和设备的进步,青霉素的研究才得以重新启动,经过提纯后的青霉素,抗菌效果非常显著。第一次用于治疗病人时,效果立刻显现,眼看就要成功。 但遗憾的是,当时提纯出的青霉素数量太少,无法持续治疗,病人最终还是去世了,这次 “不算成功的尝试” 虽然留下了遗憾,却让整个医学界意识到了青霉素的巨大潜力,推动更多人投入到青霉素的研究中。 由此可见,弗莱明的经历充分体现了科学研究应有的精神:偶然的机会,加上有准备的头脑,再加上面对挫折时的坚持,才能最终促成伟大的发明。 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求推动下,青霉素开始大规模生产,拯救了数百万士兵的生命,1945 年,弗莱明和参与青霉素研究的团队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不仅是弗莱明个人的成就,更是人类用智慧和毅力,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胜利,成为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信源:光明网 “苏格兰老古董”:亚历山大·弗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