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国内最新考古成果,世界文明的多彩图景,“文明根脉”分论坛今日举办

今天(12月18日)下午,第三届良渚论坛“文明根脉: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分论坛,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里的良渚国际研学中心成功举办。

来自美国、法国、英国等十个国家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欧洲文物保护与修复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国相关领域的4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将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置于同一对话空间,在多维比较中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认识,探寻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贾笑冰探讨了红山文化的“礼制”对历史时期礼制体系形成产生的深远影响;

意大利米兰大学教授帕特里齐亚·皮亚琴蒂尼(PatriziaPiacentini)分享了埃及西阿斯旺阿迦汗陵周边新发现的约500座墓葬、建筑结构及其研究情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明起源研究中心主任李世伟介绍了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新进展,指出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化进程已显著呈现;

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达芙妮・辛克莱尔·米尔沃德(DaphneSinclaireMyhrvold)以海特埃尔-古拉布遗址为例分析了埃及古王国时期的社会组织与人地互动关系。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孙波介绍了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指出海岱地区在岳石文化时期出现集权的早期国家;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文化遗产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尼古拉・马西尼(NicolaMasini)分享了遥感技术在大型考古复合体与历史建筑遗产调查保护中的应用情况;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郭伟民介绍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提出长江中游三苗族群较早与海岱东夷族群一同融入中原,形成了文化、政治上的最早中国共同体;

日本熊本大学副教授久保田慎二介绍了在东亚、东南亚发现的炊、煮、蒸等烹饪方式的民族学实例及良渚遗址群出土陶器的使用痕迹分析结果,提出良渚文化在蒸饭这一烹饪方式的发展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刘斌将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概括为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统一的权力与信仰体系、高度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摩纳哥阿尔贝一世基金会人类古生物学研究所总干事安娜·埃米莉·让娜·埃查苏(AnnaEmilieJeanneEchassoux)介绍了法国人类古生物学研究所在北京丁村、湖北郧县人等遗址合作开展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赵辉作总结说,国内学者分别介绍了东北地区、中原地区、海岱地区、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史前文明化进程的最新考古成果。中国史前文化的演变是一个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当前考古学对早期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正转变到对各区域文明化进程的研究,并整合出“何以中国”的内涵。外国学者介绍了古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等区域文明相关的考古成果,呈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彩图景。

论坛上,还举行了“严文明纪念室”揭牌仪式。严文明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考古教育家和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家,是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的荣获者。

此次“严文明纪念室”落户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将让严先生开创的学术道路继续延伸,让严先生培养的学术薪火愈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