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年,朱元璋赐死宋国公冯胜,冯胜问道:“老臣既无兵权,又无子嗣,陛下为何要赶尽杀绝?”朱元璋回答说:“太子死了,我年事已高,放心不下你。” 要搞明白这事,得先看看冯胜这人有多牛。他和他哥冯国用,是朱元璋队伍里最早的“技术股”。当时老朱手下多是猛将,但像冯国用这样懂兵法、有大局观的读书人,简直是宝贝。冯国用提出的“先取集庆为根本”的战略,直接奠定了朱元璋的帝业基础。可惜哥哥死得早,朱元璋就把对冯家的信任和倚重,全转到了弟弟冯胜身上。 冯胜也没让人失望,从鄱阳湖大战硬刚陈友谅,到北伐元朝打通关陕,几乎是全勤战神。朱元璋大封功臣,六个国公,他排第三,封宋国公,还给了“免死铁券”。为了把他绑得更牢,朱元璋亲自做媒,让冯胜的长女嫁给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次女嫁给了自己的第五子,周王朱橚。这时候的冯胜,不仅是功臣,还是皇亲国戚,风光到了极点。 冯胜这人,打仗是把好手,情商却有点跟不上。他性格刚愎,得罪人的事没少干。最要命的一次,是洪武二十年,他作为大将军率军招降北元太尉纳哈出。这本是天大的功劳,结果他办砸了两件事。第一,私藏了纳哈出献上的宝马珍玩;第二,在庆功宴上,他女婿常茂跟纳哈出闹了点摩擦,冯胜为了推卸责任,竟然把女婿给绑了,还在老朱面前告黑状。 这下可把朱元璋给恶心坏了。你这是立功了,还是给我上眼药呢? 老朱当场就把他的大将军印给收了,让他回凤阳老家待着,别在京城晃悠。从这一刻起,冯胜的军旅生涯,其实已经画上了句号。 五年后,大明朝的天塌了——太子朱标,病死了。 朱标的死,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成了所有功臣的催命符。朱元璋培养了朱标二十多年,朝中的文臣武将,很多都是朱标的班底。朱标在,大家有个主心骨,老朱也能放心。可朱标一死,皇太孙朱允炆才十几岁,一个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压得住这帮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骄兵悍将? 朱元璋的焦虑瞬间爆表。他看着这帮老伙计,越看越觉得不顺眼。于是,历史上最残酷的清洗开始了——“蓝玉案”爆发。 大将军蓝玉被以谋反罪处死,牵连一万五千多人,明初的开国将星,几乎被一扫而空。 就在蓝玉案发的当月,还在山西练兵的冯胜,被一纸诏书紧急召回,兵权彻底收缴,软禁在了凤阳。此时的冯胜,已经彻底成了一个“无害”的老头。 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为什么? 因为冯胜手里握着一张看不见的王牌——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冯胜的女儿是周王朱橚的王妃。周王跟谁关系最好?四哥,燕王朱棣。冯胜的侄女嫁给了谁?西平侯沐英。沐英是谁?朱元璋的养子,世镇云南的土皇帝。沐英死后,接替他镇守云南的沐春,是冯胜的侄外孙。 冯胜一个人,就能把燕、周两大藩王和云南的沐氏军事集团串联起来。他就算手里没兵,可他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军事资源库。 军中到处都是他的旧部,只要他振臂一呼,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响应。 朱元璋晚年最怕什么?就怕藩王跟功臣勾结。他孙子朱允炆曾经问过他:“要是边境有事,叔叔们能去打。可要是叔叔们造反,谁来打?”这句话,问到了老朱的心窝子里。 朱元璋必须在自己闭眼之前,把所有可能威胁到孙子皇位的“雷”都排掉。蓝玉这颗最大的雷被拔掉后,就轮到了冯胜。 别人可能觉得冯胜没威胁,但朱元璋想得更深。他想的是,万一我死了,朱棣或者朱橚这些有野心的儿子,把冯胜这个老将抬出来当旗帜,那朱允炆怎么办?这种事不是没可能。 所以,冯胜的罪,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能做什么。 洪武二十八年,最后一位懂得明哲保身、主动交出兵权的功臣汤和也病逝了。朱元璋环顾四周,硕果仅存的开国元老里,只剩下冯胜这个“不稳定因素”。 于是,那杯毒酒,终究还是送到了冯胜面前。 当冯胜发出“既无兵权,又无子嗣,陛下为何要赶尽杀绝”的绝望呐喊时,他其实还没想明白。他以为皇帝杀人需要证据,需要理由。但他错了,对于一个时日无多的老皇帝来说,“我的感觉”就是最大的理由,“我不放心”就是最硬的证据。 冯胜的死,标志着洪武朝功臣大清洗的彻底收官。朱元璋给了他最后的体面,没有像李善长、蓝玉那样满门抄斩,只赐死他一人。但这恰恰是最大的悲哀,因为这说明,杀他,甚至都懒得安一个“谋反”的罪名,仅仅是因为皇帝觉得“留你是个祸害”。 两年后,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削藩开始,燕王朱棣果然反了,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而此刻的朝廷,却发现无人可用。那些能征善战的老将,李文忠、傅友德、冯胜、蓝玉……要么病死,要么早已被朱元璋自己杀光了。最后只能派一个草包将军李景隆去送人头。 朱元璋用最狠的手段,为孙子铺平了道路,却也亲手拆掉了保护这条路的篱笆。 他算到了一切,唯独没算到,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那些看得见的功臣,而是他自己亲手养大的儿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