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东南亚电信诈骗东亚涉及人口人口特征初步报告:运作模式与跨国治理挑战

1概述与背景

东南亚地区已成为全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灾区,缅甸、柬埔寨、泰国等国形成了庞大的电信诈骗产业链。根据联合国报告,缅甸和柬埔寨两国被迫从事电信诈骗活动的人员规模分别超过12万和10万,总计超过22万人深陷这一黑色产业。

这些诈骗活动每年产生的收入高达数十亿美元,形成了包括人口贩运、网络犯罪和洗钱在内的完整犯罪链条。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特征是跨境性,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境外作案占比达80%。随着国内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力度的加大,犯罪分子纷纷转移至东南亚各国。

澜湄执法合作中心2025年10月发布的《东南亚电信网络诈骗态势分析报告》显示,东南亚地区诈骗受害人数和经济损失已达历史顶峰,年损失高达200-300亿美元。诈骗已从偶发犯罪转变为普遍威胁,犯罪呈现专业化、快节奏、多平台的特征。

2受害者人口特征分析

2.1年龄分布特征

根据《星星回家计划"全国亲朋被骗缅甸概况收集(缅北+缅东)》文档对1568名受害者的统计分析,20-30岁年龄段受害者最多,有857名,占比54.7%。30-40岁年龄段有441名,占比28.1%。而18-20岁的大学生是第三多,有196名,占比12.5%。40-50岁及以上年龄段不足5%。从数据上来看,受害者集中在18-40岁这个年龄区间,总占比高达95%以上。

这一年龄分布特征与新加坡警方2022年数据相吻合,该数据显示诈骗受害者中超过一半介于20-39岁,其中20-29岁受害者占26.7%,30-39岁受害者占26.8%。不同年龄段受害者的受骗类型存在差异:20-29岁群体最容易陷入求职骗局(27.2%)、电子商务骗局(20.2%)和钓鱼骗局(17.6%);而30-39岁群体最常陷入的骗局分别为求职骗局(24.8%)、钓鱼骗局(22.6%)和电子商务骗局(18.3%)。

2.2性别分布特征

从性别上来看,男性占了绝大多数,有1465名,占比93.4%。女性受害者是少数,有103名,占比6.57%。这一现象表明青壮年男性是缅甸电诈团伙的核心目标人群,他们可能被默认具有更强的赚钱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

许昌市一位民警的调查显示,偷渡中缅国境的人员中,女性占比9%,与前述数据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地区如泰国,受害者中职业女性比例可达64%,表明诈骗集团会针对不同国家和社会背景的群体调整其诈骗策略和目标。

2.3社会经济背景

东南亚电信网络诈骗集团特别瞄准农村青年和00后群体。根据调查,偷渡中缅国境的人员中,农村居民占比98%,中专(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占比97%。他们的家庭大多不富裕,父母忙于生计,信息渠道少,法律意识偏低。

绝大多数偷渡去做诈骗的人只有中小学文化层次,他们认为即使学历低,也可以快速致富。但最终,多数人沦为犯罪组织赚钱的工具。一位驻云南的基层劝返民警透露,从年前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到年后的两三个月,仅偷渡跑到缅甸佤邦勐波县的人就至少有5万。

表:东南亚电信诈骗受害者人口特征分布

特征类别具体分布占比数据来源/时间年龄分布20-30岁54.7%星星回家计划文档(1568名样本)30-40岁28.1%星星回家计划文档(1568名样本)18-20岁12.5%星星回家计划文档(1568名样本)40岁以上不足5%星星回家计划文档(1568名样本)性别分布男性93.4%星星回家计划文档(1568名样本)女性6.57%星星回家计划文档(1568名样本)教育背景中专(高中)及以下97%许昌市民警调查数据居住地农村居民98%许昌市民警调查数据

3各国家和地区涉案与受害情况分析

3.1中国大陆

3.1.1犯罪规模与受害情况

中国公民是东南亚电诈产业链中数量最大的群体之一。根据公安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仅缅北地区就有5.3万余名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并移交中方。中国公民在东南亚电诈产业链中既是主要受害者也是被胁迫的参与者。泰国警方报告显示,每年约有7万中国公民被绑架卖往缅甸。2022年,中国公安机关破获电诈案件46.4万起,同比上升5%。相关案件有60%发生于缅北地区。

3.1.2引渡与打击成果

中国警方与东南亚国家开展了多项联合行动,成果显著。截至2025年7月,中缅泰三国联手对妙瓦底地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起攻势,抓获并集中遣返中国籍涉诈人员5400余名。自2023年打击行动以来,共有5.3万余名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并移交中方。2024年,中国与老挝警方联合打击跨境犯罪,250名实施跨境裸聊敲诈和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被移交我国警方。

3.2中国台湾地区

3.2.1犯罪规模与受害情况

台湾地区民众是东南亚电诈的受害者之一,常被高薪工作诱骗至柬埔寨、泰国等地。虽然具体数据缺乏官方统计,但媒体报道显示有台湾居民在东南亚电诈团伙中担任组织角色。

3.2.2引渡与打击成果

2025年7月,柬埔寨在一次全国清剿行动中抓获的1362名电诈嫌疑人中,包含263名中国籍人员(含台湾省籍),柬埔寨严格遵循"一中原则"及《中柬引渡条约》,全数移交中国公安部。这一做法与2025年4月遣返190名台籍嫌犯、2024年9月押解5名洗钱嫌犯的先例完全一致。

3.3韩国

3.3.1犯罪规模与受害情况

韩国因青年失业率高、英语普及率高等特点,成为诈骗集团重点目标。虽然具体数据不如中国充分,但韩国国家安保室通报显示,有相当数量的韩国人在柬埔寨从事电诈活动。

3.3.2引渡与打击成果

2025年10月,柬埔寨遣返了64名涉案韩国人,韩国警方随后将其逮捕。韩国外交部已发布柬埔寨旅游预警,并计划加强在柬警务部署。

3.4日本

3.4.1犯罪规模与受害情况

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公民在东南亚电诈中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根据日本媒体报道,有20多名日本人被囚禁在缅甸诈骗园区从事特殊诈骗活动,其中还包括未成年人。这些日本人大多都是从网络平台上看到泰国高薪招聘的信息,然后被诱骗至缅甸。

3.4.2引渡与打击成果

日本政府在遣返涉案人员方面的公开数据有限。已知案例显示,2025年1月,一名日本犯罪嫌疑人藤沼登萝涉嫌绑架一名来自宫城县的17岁高中生,并强迫其为缅甸的一个诈骗集团工作。目前,这名高中生已经在家人报案后返回日本。

3.5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3.5.1犯罪规模与受害情况

香港保安局数据显示,从2024年至今,香港执法部门共接到28宗涉及港人在东南亚国家被禁锢的求助个案。

3.5.2引渡与打击成果

截至2025年1月,28宗求助个案中17人已回港,11人相信仍在缅甸和柬埔寨。香港特区政府已提升对缅甸东南部地区的外游警示级别至红色,并与缅甸驻港总领事会面商讨加强跟进工作。

表: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公民在东南亚涉电信诈骗情况及引渡数据

地区估计从事电诈人数主要受害人数累计引渡/遣返人数主要数据来源/时间中国大陆缅甸至少12万人,柬埔寨约10万人中占相当比例每年约7万中国公民被贩运至缅甸从事电诈累计抓获5.3万余名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联合国报告、泰国警方数据、中国公安部中国台湾无明确统计无明确统计2025年7月一次行动中263名中国籍(含台湾省籍)被引渡至大陆柬埔寨警方行动数据日本20多名日本人被囚禁在缅甸诈骗园区无明确统计数据有限,个别案例获救日本媒体报道韩国相当数量韩国人在柬埔寨从事电诈无明确统计2025年10月遣返64名涉案韩国人韩国国家安保室通报中国香港无明确数据,28宗求助个案11人仍被困17人已回港香港保安局数据

4诈骗运作模式与技术演变

4.1产业化犯罪生态

跨境电诈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包括人员输送、信息买卖、技术供应和资金洗白等多个环节。诈骗集团与偷渡团伙分工合作,有人专门从事网络招揽,将务工者骗至边境后,由偷渡团伙协助出境。

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博彩公司拥有"合法"经营许可,犯罪分子容易利用身处的便利漏洞进行电信网络诈骗。他们通过国内的抖音、微博等平台发布博彩公司招聘广告,高薪、低门槛吸引国内的人员到东南亚国家。

诈骗公司老板也因此被称为"盘总"。公司有了盘口,最主要的需求就是做诈骗的人。为了让人从国内过来,公司和"手里有人"的代理合作,代理把自己找来的人放在公司里作为一条线,与传销线类似。每个公司有多个不同的代理线,代理线的老板负责从国内拉人头或骗人头来做诈骗。诈骗到的钱,代理线与公司进行分红。

4.2技术手段升级

诈骗集团的技术迭代正在重塑风险格局。犯罪手法呈现专业化、快节奏、多平台的特征,并采用深度伪造、自动化攻击等技术,挑战现有监管体系。诈骗活动已形成三层架构的跨国网络,窝点、目标、资金分离,增加执法难度。

如今的电信诈骗已形成跨国、全产业链、高科技的犯罪模式。在信息与通讯手段方面,诈骗集团利用国内隐私泄露漏洞,通过改号信息、GOIP设备、与通信公司内鬼合作倒卖虚拟电话卡。在机房搭建服务器等方式联系受害者,突破实名制限制。

资金转移方面,诈骗款到账后迅速经金字塔式转账洗白,瞬间分发给几千上万的账号,甚至立马转为虚拟币。金融技术的创新,如虚拟货币和加密支付的广泛使用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洗钱渠道。

5区域合作机制与打击行动

5.1多边联合执法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开展了多项联合行动。2025年7月,中国、缅甸、泰国三国同意加强合作,摧毁所有电信诈骗园区并逮捕所有嫌疑人。感谢联合努力,2025年已有5400多名在妙瓦底涉嫌诈骗的中国公民被遣返。

这不是中国首次与东南亚国家合作打击电信诈骗。2024年11月,中国公安部宣布位于缅中边境北部缅甸一侧的所有大型电信诈骗中心已被清除。截至2024年底,自2023年公安部启动打击缅北电信诈骗行动以来,中缅警方合作已逮捕5.3万余名中国籍诈骗嫌疑人。

5.2美国近期行动

2025年10月,美国执法部门查获柬埔寨"杀猪盘"案件,扣押幕后主谋持有的127,271枚比特币(价值约150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加密货币资产查没。纽约布鲁克林联邦法庭指控37岁的男子ChenZhi(又名Vincent)等人犯有电信欺诈和洗钱共谋罪。

6挑战与未来趋势

6.1执法与取证难点

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面临多重治理困境,尤其是电子证据取证、固证、质证带来难题。基站通常设在东南亚,侦查机关往往需要使用特殊手段突破重重关卡才能取得国外的电子证据。电子证据通常容量很大,侦查机关需耗费大量精力分析与取证。

6.2犯罪迁移趋势

随着中缅联合打击加大,电诈活动从缅北向缅泰边境的妙瓦底等地转移。犯罪组织还可能向南太岛国、非洲、拉丁美洲等更多国家和地区扩散。

2025年初,中缅泰三国联合对缅甸妙瓦底电诈园区实施打击后,诈骗团伙向监管薄弱地区转移,柬埔寨部分地区成为主要转移目的地。

7结论与建议

东南亚电诈问题已发展成为涉及人口贩运、网络犯罪、洗钱等的跨国犯罪网络。根据联合国估计,缅甸和柬埔寨分别有约12万和10万人被迫从事诈骗活动,其中中国公民是数量最大的群体之一。

从受害者特征来看,18-40岁的青年男性是主要受害群体,特别是农村地区、低学历、经济压力大的年轻人最容易成为诈骗团伙的目标。这一群体面临就业压力和经济困难,容易受到"高薪工作"的诱惑,最终陷入电信诈骗的陷阱。

建议措施:

精准防范宣传:针对高风险人群(18-40岁男性,特别是农村地区和低学历青年)开展针对性反诈宣传教育,提高对"高薪工作"诱骗的识别能力。

深化国际执法合作:进一步推动建立中缅泰等多边联合打击机制,开展常态化专项联合行动。

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等配套法规的实施。

强化技术反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强对诈骗信息的精准拦截和预警。

推进源头治理:通过多边合作,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源上削弱滋生犯罪的土壤。

东南亚诈骗危机本质上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与治理能力滞后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综合治理,才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保护各国公民的安全和利益。